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兰花花》:抒情但不煽情

2017-10-19 08:08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兰花花》:抒情,但不煽情

近日观看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优美、抒情性极强,在这方面堪称国家大剧院制作之首。这部歌剧尽管采用了典型的陕北民间曲调《兰花花》,然而不论从音乐本身还是配器所强调的却是一种现代歌剧的样式。它将中国本土的民间音乐与欧洲的歌剧形式做了恰当的融合,所以与其说它是一部民族歌剧,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的原创现代歌剧。

歌剧情节并不复杂,张千一谱写的音乐进一步提升了脚本的原本格调,使之在情感上达到更为深刻的境界。导演的编排与作曲者的谱曲相得益彰,凸现出歌剧的悲剧性,同时令兰花花的形象始终处于突出的位置。舞美设计的写实性,将陕北黄土高坡的背景真实地呈现在舞台上,对剧情与音乐起了必不可少的烘托作用。

《兰花花》也许是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中最抒情的一部,而这种抒情性并没有沾染煽情的弊端,纯然是一种自然流畅的美感。兰花花的扮演者嗓音清澈纯净,对主人公直爽的性格和她对爱情的真挚,做出了极好的诠释。这一角色的唱段旋律优美,无可置疑地成为全剧的情感中心。她对骆驼子的执著之爱与由此而生的悲剧结局,通过优美的歌声达到了撼人心魂的效果。

三位剧中的男性角色周老爷、赶羊、骆驼子在戏份上稍有分散,其中以周老爷(男低音)给人印象最为深刻。演唱者的嗓音足够低沉,以至于有压抑之感,而配器所使用的风铃的划奏与竖琴的拨奏是轻盈缥缈的,给人以虚幻之感,这与他的歌声构成了明显的反差——个人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设计,或许是这个人物的外在与内在的差异。在配器方面,还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媒婆出场时的锣声,兰花花歌声所伴随的由管乐器模拟的唢呐吹奏声,这些个性化的设计均为作曲者的匠心独运之处。

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也是非同小可的,是对陕北百姓群像的勾勒,体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与心理活动,并且对歌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兰花花最后的唱段并未将全剧引向高潮,而恰恰是随后的合唱将情感推至顶点。

作为一部中国歌剧,《兰花花》是少有的具有很强旋律性的歌剧,这倒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音乐历史进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欧洲作曲家们的创作开始往回走,主要表现就是抛开先锋派的不谐和转而注重旋律性——或可称为一种新浪漫主义,这股潮流一直延续至今。可见,国家大剧院的这部歌剧呼应了时代精神,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李峥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