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悲喜同源》传播中国声音

2017-09-12 08:47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悲喜同源》传播中国声音

2016年,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成功举办,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和热议,让中国籍的音乐比赛首次跻身全球顶级音乐赛事之列。近日,比赛组委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二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将于明年8月10日至9月1日在上海举行,并即日起面向全球接受报名。本届评审委员会联合主席由指挥家、艾萨克·斯特恩之子大卫·斯特恩及出任多个国际顶级小提琴赛事评委的徐惟聆教授联合担纲,评审委员会成员荟萃了俞丽拿、吕思清;扎哈尔·布朗、多拉·施瓦茨贝尔格等小提琴教育家、演奏家和行业领袖。总人数上从上届的13位增至15位,全面考核选手的技术功底、音乐个性、舞台经验等方面,以保证大赛的权威性。

不只有技巧,考验选手领悟能力

上届赛事备受热议的话题之一便是曲目设置的难度,每位参赛选手在赛前都需准备长达4个小时左右的曲目量,这在国际同类赛事中实属罕见。

本届赛事从参赛曲目来看,组委会相较于考核选手的个人技艺,更关注于选手对音乐精神的领悟与诠释,让他们从“独奏家”向“音乐家”迈进。在曲目设置上,减少了偏重演奏技巧的曲目,而从丰富曲目风格及演奏形式上多方位考验选手。延续上一届比赛,半决赛仍以室内乐形式呈现,共分三个板块——1、弦乐四重奏环节将特邀享誉海内外的上海四重奏中三位艺术家蒋逸文、李宏刚、尼古拉斯·萨瓦拉斯与选手(第一小提琴声部)合作;2、奏鸣曲与克莱斯勒作品环节;3、莫扎特协奏曲环节,选手须自行即兴演奏华彩乐段。决赛曲目除常规的古典小提琴协奏曲外,加入必选中国作品,增加赛事难度。

此外,本届比赛为给更多青年演奏家参赛机会,报名年龄从上届的18到32岁扩展到16到32岁;凡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伊丽莎白女王音乐比赛三大赛事中获得过前三名的申请人可免去预选,进入四分之一决赛的所有选手旅费由比赛组委会报销,各轮晋级选手将免费住宿。

联合委约中国新作,呈现传播加速度

首届比赛中,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大赛规定曲目,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年轻演奏家熟悉了中国声音,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音乐大使”。首届比赛获奖选手斯特凡·塔哈哈透露,比赛过后他仍会时不时地拿出不同版本的《梁祝》温习,试图去更好地理解故事,把握音乐上的情感处理。他坦言,正是比赛让他对这部中国作品着了迷。

作为中国籍的国际音乐赛事,比赛创立之初便宣布每届都将有中国作品作为比赛必选曲目,并与赛事首席赞助中国太平洋保险共同设立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太平洋之星”,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内外选手,感悟中国音乐的魅力,成为传递中国音乐之美的“播种者”。本届赛事将继续巩固这一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环节,由上海交响乐团为本届比赛特别策划,与北京国际音乐节、墨尔本交响乐团、图卢兹国立管弦乐团和新泽西交响乐团联合委约著名作曲家陈其钢的全新力作、小提琴协奏曲《悲喜同源》。据作曲家透露这部意义深刻、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作品,饱含人生阅历,对选手的音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严峻的挑战。进一步借助比赛平台推动中国作品的原创力量,让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产生加速度。

这也与组委会主任余隆在比赛创立之初决定设立中国作品环节的理念相吻合——外国独奏家给外国观众演奏中国作品,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更有力途径。

从比赛起步,踏上职业音乐道路

为了让选手踏上多元发展的职业音乐道路,比赛不仅在赛程设置上着重考验选手的全面性,还为获奖者提供全球同级别小提琴比赛中奖金数额最高的大奖10万美元,更在赛后通过上海交响乐团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平台,为获奖选手推荐世界级经纪公司,并促成其与国内外一流乐团的合作。首届比赛已与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悉尼交响乐团等国内外著名乐团建立合作关系,并为优秀选手提供演出、唱片录制、国际经纪公司引荐等一系列职业合作资源,让他们从此开启职业大门,拥抱他们的艺术梦想。

在首届比赛中夺魁的木岛真优表示:“就新人而言,我个人还是推荐参加比赛。虽然举办音乐会也能让你成长,但和比赛相比所要面临的不只是技巧娴熟度和对作品理解度的考验,还要学会面对压力和比赛所带来的杂事的处理。只有战胜这些,才算真正在比赛中获得成长。”

组委会为选手规划了一条成长之路,比赛过后获奖选手们先后返沪,用全新的身份重新站上这个为他们带来荣耀的舞台。木岛真优与指挥家庄东杰,谢尔盖·多加金与指挥家曼弗雷德·霍内克,柳鸣与指挥家梵志登,最佳中国作品演绎奖——“太平洋之星”获得者宋知垣与指挥家奥古斯丁·杜梅相继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新年音乐会以及乐季音乐会。

除此之外,获奖选手们还与广州交响乐团、悉尼交响乐团、墨尔本交响乐团、北京国际音乐节等音乐机构共同合作,如木岛真优与指挥家景焕合作演出了比赛合作院团广州交响乐团的乐季音乐会;斯特凡·塔哈哈参加了上海交响乐团2017年欧洲巡演,在奥地利蒂罗尔与上海交响乐团音乐总监余隆所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获奖选手们与赛事合作院团的其他演出合约更是排到了2018-19乐季,相信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对他们来说不仅仅只是一次比赛,更是他们音乐生涯中一次值得铭记的试炼。

■记者观察

比赛不仅是技术较量,更是文化较量

发布会上,余隆对于创办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有着超出比赛之外,在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上的思考和追求,上一届的“规定动作”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选手中的反响以及引发的选手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探究,让余隆和整个组委会都有了更为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在发布会上,余隆特意强调了在斯特恩小提琴比赛中“尽可能地”把中国作品加入到比赛曲目中,“通过比赛触动、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为作曲家提供创作机会。”余隆讲到了去年参赛选手为准备《梁祝》,竟导致《梁祝》的总谱一度脱销。这让余隆惊喜地和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参赛的世界各国选手学习、了解、热爱,进而自觉主动地向世界推介中国作品。“去年看到了最令人惊喜的现象就是,有外国选手为了演奏好《梁祝》,不仅仅是在谱面上和技术上学习研究,还专门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由此,他也就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层面。这是非常令人惊喜的。”余隆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这种让外国青年音乐家“看得见的方式”主动学习研究和传播。

作为上海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三支中国顶级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多年来,余隆不遗余力地向世界推介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但他最为艰难的也是“拿得出手的中国作品实在太少了!”而作为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规定曲目,除了《梁祝》还真是拿不出能够与其比肩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所以,《梁祝》虽然是一个投石问路成功的引子,但更重要的是不断有当代的中国作曲家创作出优秀的小提琴作品,这一次,就拿出了委约在国际乐坛被高度认可的当代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悲喜同源》作为本届的“规定动作”,除了参赛的外国选手有可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主动将中国作品作为自己的保留演奏曲目向世界推介,对于中国的作曲家们的创作意愿也将是一个看得见的希望和良性刺激,余隆称这是对历史的一份责任,他点透比赛的深层意义:“比赛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较量,更是文化上的较量。中国的未来是需要大量的中国作品来垒高文化实力的!”李澄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李澄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