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金沙江畔》(2)
2017-09-07 08:16 新华网

来源标题: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金沙江畔》:主旋律歌剧如何叫好又叫座?

“《金沙江畔》可以说是国家大剧院在民族歌剧领域的一次新探索、新尝试。”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副主任卢永璘说,编剧冯柏铭、冯必烈在尊重小说原著的基础上着力于深化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精炼故事情节,使剧本更加符合歌剧的体裁特征。

匠心:主创曾多次往返藏区草原和雪山

该剧由作曲家雷蕾、剧作家冯柏铭与冯必烈、指挥家张国勇、导演廖向红打造,众多活跃在当今歌剧舞台上的实力派歌唱家领衔主演。

此番创作中,不论是剧本还是音乐,均经历了多次推敲与打磨。主创团队秉承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力求打造精品。导演廖向红多次率主创团队,深入故事发生地,依据史实与地理风貌,还原大气磅礴的历史场景。

从全国各地前来观看《金沙江畔》的观众。

从全国各地前来观看《金沙江畔》的观众。

“当我们面对白浪滔天、汹涌奔流的金沙江水,两岸令人心惊肉跳的悬崖峭壁时,不由得对大自然的造化心生敬畏之感;同时想象当年红军在缺衣少食和敌人围追堵截的严酷条件下,何以在这无路险境中跋涉、攀越时,惊叹其何等艰难之余,更生崇敬之心,仰慕之情;当我们在红军取道藏区、停留修整的香格里拉,在雪山、草原、密林、古镇、纪念馆寻找当年红军留下的脚印时,更为真切地感受到了藏区民风的淳朴,红军与各族同胞的鱼水情深。”导演廖向红说。

“一群衣衫单薄的战士搀扶着在雪地中挺进,哪怕是站在悬崖峭壁前,他们的眼睛里也都饱含希望。可贵的是,歌剧中的战士形象高大但是真实,血肉丰满,让人感怀。”内蒙古大学文学院教授高明霞评论说,让战士形象浓墨重彩又不乏真实地留在人心,是文艺创作的天职,也是艺术铭刻的力量。

艺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使红军的奉献牺牲、藏族同胞的赤诚无私、敌人的狡诈残暴在歌剧的土壤生根发芽,赋予歌剧以张力。在歌颂红军和藏胞骨肉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高尚情感的创作中,我自己也常深受感动。”作曲家雷蕾说。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剧照。

国家大剧院中国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金沙江畔》剧照。

业内评论家认为,此剧精准把握了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让承载有红色精神的红色旋律点燃了观众埋于心中的红色信仰。

颇富民族色彩的音乐,将感人肺腑的故事片段串联起来,跌宕起伏地体现出红军的艰辛跋涉,也展现了滇藏高原独特自然风貌的舞台视觉。

从红军的江西民歌,到康巴藏族的弦子、山歌、舞曲,丰富了全剧的音乐色彩,并在塑造大反派时又用了一些昆曲,将民族性、地域性与戏剧性地融合起来,体现出新时期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发展。

卢永璘在观看歌剧时几度落泪。他说:“红军老班长的牺牲、还有红军女战士金秀跟她的丈夫的故事打动了我。藏族女孩与红军战士的情感处理也很真实。那种战争年代的表白,用非常抒情的歌唱予以表现。尤其是雷蕾作曲的主题曲《格桑花》很美,很动人。”

“恰如其分的音乐把希望的力量推向高潮。让我感到,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每一个节奏,每一步脚印都值得刻录在人民的心灵崖壁上。”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张蕙斓说,只有懂得了曾经岁月的苦难,才能更珍惜今日的豪迈。“这部剧让我更好地了解军人精神,理解那个年代。”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张漫子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