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走京城】从百顺胡同到三庆园 谭门故事传承百年京剧
2017-08-28 08:35 千龙网

今年是谭鑫培诞辰170周年,谭富英诞辰111周年。8月26日,20位戏迷跟随谭元寿先生之子谭立曾,从百顺胡同出发,走访谭鑫培故居、大观楼、三庆园戏楼,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百顺胡同全长245余米,这条胡同可以说是京剧的发祥地,住过许多京剧名伶。俗话说:“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不离百顺韩家潭”,200多年前徽班进京,首先进京的三庆班,住进了韩家潭胡同。

胡同口建有“梨源”雕塑,一人拿着二胡从门内走出,与之呼应的是胡同东口拉二胡的铜人,铜人身后是“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浮雕。

93
百顺胡同的“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浮雕。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谭鑫培故居

“留财不如留德”

谭鑫培跟随父亲谭志道从湖北来到北京的汉调艺人,最初也是“北漂”租房子,唱武生有了收入,立足之后买房就在百顺胡同。谭家在这里住了150多年,1968年搬出来。曾经有人问他,谭老板您为什么不置办一些产业?他回答说,“难道我们从事的艺术不是产业吗?”

走进百顺胡同,偶尔听到老街坊说:“这不是谭家老三吗?”虽然谭立曾没有从事京剧这一行,但聊起京剧也绝不外行。“老祖谭鑫培只买了这一处房产,他觉得留财不如留德。谭家后代也是秉承祖训,出名不伤人,保证每一代都出好角儿。”谭立曾感慨。

谭鑫培故居大院里将近有46间半房子,后来加盖了小楼,外面是砖里面是木制的楼梯,住得都是家里的女眷。富裕出的房间做了仓库放行头、日用品,还有一间屋子放上品的蛐蛐罐。当年谭鑫培和皇宫大臣有交往,“搁现在有这一屋子蛐蛐罐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当年谭鑫培感慨,我有这么多儿子怎么没有一个大红大紫的,杨月楼就一个儿子杨小楼还出名了。金秀山说:您别这么说,咱们拉洋片往后看。果然言中,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成为四大须生,至今谭门后代依然活跃在京剧舞台。

谭鑫培故居大院也要腾退修缮,将建成京剧文化博物馆。修缮后的谭鑫培故居将分为文物本体部分和博物馆配套部分。

95

谭鑫培曾在三庆戏院驻演。“谭鑫培喜欢在大栅栏这条街溜达,这一条街的老店铺都和谭家有交情,买东西都不是当时付钱,而是账房先生年底到家里收账,说多少钱给多少钱,不带查账也不带还价的。”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三庆园

绝活儿要找准劲头儿

青砖灰瓦,徽式风格的砖花,朱漆大门,“三庆园”金字匾额高挂。穿行来到天井,抬头可见“三庆戏院”四个大字,沿用了其在民国时的名称。三庆园戏台前一副对联写着“假象写真情,邪正忠奸,试看循环之理;今时传古事,衣冠粉黛,共贻色相于斯”。

三庆园是京城七大戏园之首,也是北京最老的戏园子。1790年,为庆贺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徽戏戏班,取名“三庆班”。不仅在宫内为皇帝演出,也在大栅栏搭台为百姓唱戏。原本想演完就回安徽,没想到受到京城百姓欢迎就留了下来。

1796年,“三庆班”与宴乐居合营,改造宴乐居为三庆园,开始了以演戏为主业的戏园经营。 “三庆班”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并称为“四大徽班”,而“四大徽班”晋京是京剧开始形成的标志性事件。

在三庆园里,谭立曾向戏迷们讲述了谭派一些京剧绝活,比如“单腿吊毛”的亮点与难点。吊毛是手不扶地的前空翻,后背着地。就是突然跌跤的动作,是戏曲较难的技巧,“很难找准范儿和劲头儿”。一旦出错,有可能终身瘫痪,京昆武行演员都很少用。

“谭鑫培把汉调、徽调里乡土气息去掉了,结合北京音,用湖广音和北京音结合,形成后来的京剧。”无生不谭,就是所有唱老生的学得是谭鑫培;无腔不谭,所有唱腔都是宗谭派。

宫里也是“无谭不欢”。谭鑫培的精湛技艺被慈禧老佛爷所欣赏,他被封受四品俸禄,不算其他演出和赏赐,每个月就能领取相当于如今30万元的薪水。

94
谭元寿先生之子谭立曾在三庆园戏楼讲述谭家趣闻轶事。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老艺人之间情谊深

许多老生行当的京剧大师在自成一派后,依然说自己宗的是谭派,不光与谭鑫培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有关,也源于他的德行令人敬佩的。

杨月楼托孤

杨月楼是谭鑫培的竞争对手,过去艺人特别讲交情。在杨月楼生病时,将儿子杨小楼托付给谭鑫培。当着众人面“托孤”,“我就这一个儿子,你领回去,当猫当狗养活了就行。”谭鑫培也答应,不仅要养活杨小楼,更要将其培养成才。

“塑造一个好角儿多不容易。”谭鑫培视杨小楼为己出,有意地让他演《连营寨》《阳平关》等难度很大的戏,杨小楼也是好角儿的胚子。有天,谭鑫培也是找辙提前走,让杨小楼在三庆园演压轴戏,一下子火了从此成名挑班。

梅夫人卖房

谭家先祖谭鑫培与梅家先祖梅巧龄都是“同光十三绝”中的人物。谭家老宅斜对门住的就是梅巧玲。

谭鑫培年轻时,打算离开北京跑码头唱戏,要退出三庆班就得退还包银。此时梅巧玲已经早逝,谭鑫培只得找梅夫人帮忙,就是梅兰芳的奶奶。梅夫人拿出一个房契交给谭鑫培卖掉还钱给戏班。

而后,谭鑫培成名挑班唱戏,梅巧玲的长子梅雨田长期为谭鑫培操琴伴奏,家里经济条件也得到缓解。谭鑫培照顾故友遗孤,提携新人,与梅兰芳合作演出《汾河湾》《四郎探母》等,给梅兰芳以后的成名奠定了基础。

92
青年谭派弟子白智鑫带领观众体验京剧《定军山》中极富谭派特色的“上马”身段,台上台下的观众都在认真学习。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戏迷

传承是起点 还要跟上时代

参加这次活动的戏迷不是通常印象中的都是“白发人”。谭派弟子白智鑫带领观众体验了京剧《定军山》中极富谭派特色的“上马”身段,台上台下的戏迷们从几岁的小朋友,到成熟稳重的中年人都跟着学,一招一式都颇具韵味。

胡舒贻在台上跟着小白老师学得起劲,“看着舞台上京剧演员的亮相、眼神、气质潇洒帅气,学起来很难。看现场的感觉比视频上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更打动人。”胡舒贻对千龙网记者说。

做广告策划的胡舒贻是第一次参加北京京剧院组织的戏迷俱乐部活动,之前她比较喜欢日本的歌舞伎表演,这两门艺术都是综合了音乐、舞蹈、表演技巧,并且需要传承的艺术形式,使得她开始回头关注国粹京剧。“我也抢了9月在长安大戏院的纪谭演出,真是火,头几场的票都售罄了。”

“参加这次活动感受到了谭派艺术的传承,以及老艺人注重艺德和同行之间的交情。”胡舒贻说,“日本歌舞伎中的舞蹈动作是传统技艺,但是会吸纳一些现代的表演,吸引年轻人。我也经常看到谭正岩在微博上传播京剧,感受到自己民族有很多瑰宝,只要做些适应时代的变化,也能吸引到年轻人。”

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京剧老生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这部片子由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也是大观楼电影园的建造者任庆泰筹划并拍摄。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万人空巷,就此宣告中国电影的诞生。

试想,当年要是没有谭老板,京剧老生会走向何处?(记者:纪敬)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