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乌兰牧骑:从一枝独秀到满目芳华

2017-07-30 08:4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乌兰牧骑:从一枝独秀到满目芳华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从此你会明白我的歌,为什么永远唱不完……”一首动听的长调,一段优雅的舞蹈,一辆装满道具的勒勒车,一支多才多艺的队伍,这就是“天作幕来地当台,随时随地演起来”的乌兰牧骑。

节目短小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他们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为己任,宣传党的政策,巩固民族团结,感动着每一位观众,赢得无数掌声。

当年一枝独秀的乌兰牧骑走过60年光辉岁月,在内蒙古大地四处开花、满目芳华!

嫩芽初绽

内蒙古地域辽阔,地广人稀,农牧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牧区和半牧区,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

1957年6月17日,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宣告成立。

乌兰牧骑,是活跃在草原、戈壁、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文艺团队。它自诞生起就根植草原,服务基层。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嫩芽”。乌兰是红色的意思,象征着革命、进步。牧骑,是嫩芽的意思,象征着新鲜事物、含苞待放。

82岁的伊兰是1957年建队时的队员,曾任第二任队长,司职独舞及报幕员,“最初队员只有9名,全部家当仅有马头琴、四胡、三弦、手风琴4件乐器和两辆勒勒车。”她说,队伍由包括她在内的旗文化馆3个女生和从全旗挑选的6个男生组成,个个是文艺骨干,一专多能,唱歌的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

“不漏掉一个蒙古包,不落下一个农牧民,是我们的口号。”建队时9人当中的另一位女演员、81岁的荷花说,“一走就是三个月,不顾风霜雪雨、无论距离多远,只要有一个农牧民,我们就去演出。我们住到农牧民家里,遇到什么活就帮着干什么活,理发、接羔、挤奶、打草、扑灭森林大火……也是一种创作体验。除了打草舞、挤奶舞这些自编自演的节目外,我们还演话剧、舞剧,农牧民特别喜欢。我们在演出中,还发现当地文艺骨干,指导他们表演,带着他们演出……”

很快,翁牛特旗、正蓝旗、镶黄旗等地纷纷建立了乌兰牧骑。乌兰牧骑为草原深处的群众带去党的关怀和温暖,丰富了农牧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为促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经济文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像草原上的萨日朗花一样,在内蒙古大地生根开花。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作者:韩梅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