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哈吉穆拉特》让托尔斯泰战胜莎士比亚

2017-07-11 08:46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名家讲经典”进入俄罗斯文学单元

从本月开始,十月文学院“名家讲经典”系列文学讲座活动进入俄罗斯文学单元,上周六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在这个单元率先亮相(见图),他并没有选择《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大家最熟知的托尔斯泰的作品,而是从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入手,来讲述这位文学巨匠的文风和性格。陈晓明对比引用了当代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对托尔斯泰的解读,他提出托尔斯泰一生在抗拒莎士比亚,与之决斗,最终在晚年写出了《哈吉穆拉特》而战胜了莎士比亚。

关于作品

为什么选《哈吉穆拉特》代表托尔斯泰?

《哈吉穆拉特》的写作时间为1896到1904年,起笔时托尔斯泰已经68岁。为写此作,他曾广泛研读有关高加索战争的历史文献,历经九年,十易其稿,足见作者所耗费的心血与郑重态度。1912年,托尔斯泰去世两年后,小说才作为遗作发表。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哈吉穆拉特》讲的是高加索鞑靼人哈吉穆拉特的事迹。哈吉穆拉特本是当时反抗沙俄的高加索穆斯林教派领袖沙米里手下战功卓著的副帅,因与沙米里不合,逃脱后向沙俄投诚,后来为了解救家眷企图逃离,在与沙俄追兵交战中殒命。托尔斯泰在这部晚年力作中,塑造了高加索英雄哈吉穆拉特的鲜明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高加索战争的真实历史与广阔社会图景。“《哈吉穆拉特》处于民主时代经典的中心,要讲俄罗斯经典,经典的中心是突不破的。”陈晓明首先讲述了他选择这部相比托尔斯泰其他作品而言并没有什么名气的中篇小说的原因,继而表示自己非常欣赏当代美国“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对托尔斯泰的解读。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哈吉穆拉特》是托尔斯泰所有作品的巅峰,是他最好的作品。

关于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关系

陈晓明提到了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这本书里写到每一个伟大的作家一生都受到另一个作家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他的“父亲”,他会非常认真地学习他的“父亲”,并跟他较劲、决斗。“托尔斯泰一生在抗拒莎士比亚,与之决斗,哈罗德·布鲁姆试图说明托尔斯泰和莎士比亚的关系。”托尔斯泰早年写小说投到杂志社,他对杂志社的人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大惑不解,年轻的托尔斯泰有点桀骜不驯,他觉得莎士比亚写的完全是二三流的作品,这是他25岁的时候。当75岁的托尔斯泰读完了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后,对莎士比亚的厌恶更加强烈了,产生坚定不移的自信,莎士比亚非但不是天才,甚至连普通作家都不配,他批评《李尔王》每一场戏都愚蠢、啰嗦、生硬、含混、装腔作势、俗不可耐、冗长乏味,被他骂得几乎体无完肤。“布鲁姆认为托尔斯泰终于因为写出了《哈吉穆拉特》而战胜了莎士比亚,他用莎士比亚的方法写出了与莎士比亚相比毫不逊色的作品,认了莎士比亚这个‘父亲’。”陈晓明还提到了布鲁姆的一段话,”在莎士比亚之后唯有托尔斯泰比其他人更充分地表现出纷争世界中的权力角逐,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一样漠然对待主人公的争斗,却深切地同情那些英雄们不得不面对的宿命。”

托尔斯泰晚年创作的自我放纵

“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里写到自己对《哈吉穆拉特》整整九年拿不定主意,他说这是自我放纵的作品,却一直在修改,他深信这是不朽的作品,是背离了他关于基督教和道德艺术的几乎所有准则的小说。一个作家背叛了他一生的艺术准则,甚至宗教和道德的准则来完善自己,这只是个案,只适合托尔斯泰。这种自我放纵和背离是指与他过去的唯我主义,理性、宗教和道德情操所不同的东西。”

陈晓明认为通过《哈吉穆拉特》确实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晚年笔法显得那么自然、简洁、凝练,又那么放纵。“一方面晚年的笔法和语言非常精炼,另一方面晚年在某些方面可以放纵,在《哈吉穆拉特》中有一个女人上战场的离奇情节,还有哈吉穆拉特成为叛军后把对手的孩子放在腿上,给他玩一把短剑,还说你喜欢我就送给你。在托尔斯泰早年间的写作中细节不会这么处理,这完全是莎士比亚的那种随心所欲,我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哈吉穆拉特的英雄人生

陈晓明指出,理解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托尔斯泰写出了英雄的人生,“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当兵,不能说胆小怕事、贪生怕死,只能说他没有好好当兵,吊儿郎当、吃喝嫖赌,他在能表现气概的时候没有表现,可能有深深的懊悔,想重新拯救自己,所以在《哈吉穆拉特》中他通过对叛军首领英勇的看法写出自己对英雄的向往,把他内心的英雄意志表达出来。托尔斯泰到了四五十岁以后总是受死亡的困扰,晚年更是非常怕死。而哈吉穆拉特在他的境遇中的英雄气概蔑视超越了死亡,真正完成了自我。在哈吉穆拉特对死亡这一关的跨越上托尔斯泰成就了自我。”

此前托尔斯泰笔下的人比较一以贯之,而哈吉穆拉特的性格反复无常,性情多变,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性格是违背英雄的。托尔斯泰把哈吉穆拉特作为英雄来写,是因为托尔斯泰后来对英雄的理解变得非常不一样,哈吉穆拉特面对威胁,不得不在生命存在的境遇中多变。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陈晓明在讲解《哈吉穆拉特》的同时,穿插着对托尔斯泰这个人的描摹,包括他的外形、性格和品格,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有点陌生却生动丰满的人。

长得丑

“托尔斯泰长得很丑,他在日记里曾经抱怨自己怎么长了一张这么丑的脸,非常痛恨自己。”陈晓明描述着托尔斯泰的长相,脸很长,两个眼睛很宽,鼻子也很难看,几乎是面目可憎,“他年轻的时候总是想混迹贵族的沙龙,他特别羡慕帅的,能引起贵夫人青睐,后来他发奋写小说或许也跟这个有点关系。”

无情无义

托尔斯泰年轻的时候是虚无主义者,对什么都否定。托尔斯泰34岁结婚,他对婚姻和孩子不是太有感情。他老婆在日记里写,托尔斯泰白天根本不理她,白天看她的眼神都没有一点关心。托尔斯泰有一个私生子,他对这个孩子非常的冷漠,这个私生子很多年在家里当马车夫,他从来不理他。“某种意义上托尔斯泰就是无情无义的人。”

不懂关爱

托尔斯泰爱人类,但从来不爱他身边的人、具体的人。“传记作家他举出几个例子,托尔斯泰的大哥对他的感情非常深,他哥哥带他去当兵,后来他哥哥死了,亲戚捎信说哥哥后天举行葬礼,希望你参加,他说后天我已经在城里安排了一个舞会,我要跟某某贵夫人跳舞。托尔斯泰的二哥一直生病,这个哥哥也非常爱他,二哥说我走不动了你来看看我吧,他不去看二哥,而是去赌博。他二哥从很远的地方拖着生病的身子跑来看他,结果走到他的面前之后死了。”

晚年改变

托尔斯泰后来用文学的方式完成了道德的自我完善。“晚年的他只穿粗布衣服,爱吃米粉团子。不过也有一个传记作者写到托尔斯泰是每顿饭只吃一个团子,穿着粗布衣服,但是他的身后站着一个穿着燕尾服,倒着法国高级葡萄酒的仆人。”但陈晓明指出,托尔斯泰要求他的意志、肉体和精神达到完整,而不是要大家认识他爱他,一听到他的名字大家便赞叹、感谢他。所以后来托尔斯泰赢得了世界的声誉,现在到他的庄园里拜访的人还络绎不绝。北京晨报记者 王琳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