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不剩碗底子”老规矩重回餐桌

2017-07-03 10:1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不剩碗底子”老规矩重回餐桌

说起老北京饭桌上的规矩,有不少与勤俭节约有关。“吃菜可着一边儿夹”“吃饭不剩碗底子”……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应该让这些老规矩重回餐桌。

“吃菜可着一边儿夹”

上周末,家住芍药居的薛女士一家外出聚餐,地点就选在小区里的家常菜馆。一道鱼香肉丝上桌,薛女士8岁的小孙子拿起筷子准备开动,薛女士赶忙提醒,“可着一边儿夹啊,别满盘子乱翻。”果然,不光是小孙子,此后一家五口吃每道菜都是沿着一侧夹。

直到用餐结束,盘子里的鱼香肉丝还剩下将近一半,薛女士伸手招来服务员要求打包。“这半边儿菜没动过,还能多搁两天,要不现在天儿热,一顿吃不了就扔了。”在薛女士的记忆里,吃饭的时候“可着一边儿夹菜”这句话,她从记事起就常听大人挂在嘴边。她说,之所以有这样的规矩,除了出于礼貌,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节俭。

“不光吃菜要可着一边儿夹,还有西瓜最好切着吃别(kuǎi,挖)着吃。”说起这样的老规矩,90后姑娘于淼告诉记者,以前吃西瓜一直都是切两半后拿勺子着吃,因为觉得“过瘾”。可后来妈妈告诉她,西瓜着吃容易变质,吃不完扔了太可惜,切成月牙就能随吃随切,便于保存。在于淼看来,这些老规矩虽然听起来有些苛刻,但其实很有科学道理,“勤俭节约是优良传统,好的规矩什么时候都不嫌老!”

“吃饭不剩碗底子”

说到餐桌上的老规矩,年逾八旬的陈福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时候因为碗底子剩了饭而被父亲骂。“小孩儿不懂事儿,看见什么都想来一筷子,没吃两口就饱了,剩了碗底子,我爸爸骂我‘败家子,浪费粮食糟践人啊’。”如今,“吃饭不剩碗底子”的规矩已是陈福生一家的家风,即便是4岁的重孙女吃完饭,碗里也一样干干净净。

陈福生说,现在生活好了,“吃饭不剩碗底子”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但节俭的习惯就是这样从小养成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居多,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营养均衡,吃饭的时候会不断地往孩子碗里夹菜,甚至告诉孩子“什么都吃两样,吃不了就剩着”,这样饭剩了,孩子节俭习惯的养成也被忽略了。

其实,像陈福生这样坚持“吃饭不剩碗底子”的家庭不在少数,不少老人会告诉年幼的孩子,“碗底剩的是福根儿,得都吃干净”“碗里粘着米,将来就得找个麻脸的对象”……这些听起来十分有趣的“老言古语”,有的虽然荒诞,但其实都是在告诫人们要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菜一汤”待客

除了家庭用餐的老规矩,请客吃饭也有一些倡导节俭的老传统。

不久前,做生意的冯先生在全聚德烤鸭顺义店用餐时就遇到了一件让他十分舒心的事。当天,冯先生和另外3位朋友刚点了一套烤鸭、3道热菜,负责点菜的服务员就提醒菜差不多够了。冯先生打算多加两个,服务员赶忙笑着说,“其实我们菜量也不小,鸭架做个汤,加上主食也刚好,万一不够可以随时加菜的。”坐在一旁的朋友也纷纷表示,“先吃着,随吃随点。”

下了菜单,冯先生一直担心菜品太过简单,一位朋友却笑着调侃道,“这你就不懂了,‘四菜一汤’才是传统的待客之道,国宴都这么定的,咱们今天可讲究了!”

记者了解到,“四菜一汤”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为整治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而首倡。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总理更是将“四菜一汤”定为国宴和工作餐的标准。据国务院相关资料记载,周恩来总理在世时,无论是开国务会议还是招待外地来京的宾客,都坚持“四菜一汤”的标准,从不铺张浪费。如今,许多地方的公务用餐,还坚持“四菜一汤”的标准。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也告诉记者,在过去老北京的饭馆,“跑堂的”也对点菜的多少发挥着重要作用,“跑堂的必须得察言观色,吃多少点多少,看着菜点得差不多了,就得说‘几位客官,我看菜差不多了,要不咱们先吃,不够再添?’这样一来,既能避免浪费,还能帮主家节省开支。”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作者:王天淇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