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报亭老板引来“北电”学生“怀旧风”

2017-06-24 13:23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报亭老板引来“北电”学生“怀旧风” 北京电影学院公号的一篇文章让一位叫“时叔”的“北漂”火了

来北京十多年,时叔依旧没有改得了一口山东方言。为了让报亭按时“绽放”,时叔会在早晨6点起床,一本本地码放杂志书刊,路过的熟人即使步履匆匆,也会和他打个招呼。“时叔”名叫时圣运,12年前,他开始经营这个位于北京电影学院北侧健安西路上的报亭。不久前,北京电影学院的公号给他做了一期专访,同时给他起了“时叔”这个称呼,他不反对,觉得挺顺口。公号的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北电人的怀旧风,而在校师生中,也有许多人讲出了自己和这个报亭曾经的故事。在人们越发依赖电子阅读的时代,这个坚守的报亭,似乎成为了一所学校和几届学生回顾曾经生活轨迹的一份拷贝。

他知道电影学院考生最需要什么

因为离北京电影学院很近,时叔报刊亭的主要客户基本都是学校的师生,以及前来报考北电的考生。

时叔和爱人的生活半径在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超出北电一公里,他们就租住在北电旁边的一个合租房里,一个月房租不到一千块钱,时叔的爱人就在北电的食堂做临时工,离时叔近,中午还可以送点儿饭来。

无论冬夏,每天早晨6点,时叔就会起床了,洗一把脸吃一口饭,他就要来到报亭张罗开门,北电附近的报亭不少,但是就属时叔的报亭“气势”最盛,因为报刊种类最多,摆在书架上洋洋洒洒一大片,很是壮观,但这也需要时叔每天花一个小时时间来准备,上一本不能把下一本的封面挡住了,同类型的杂志要大概放在一起,时叔特别讲究这些,“早晨学生老师上课之前是一个销售的小高峰,这个时候可不能错过,杂志摆得好,卖得就会好。”他说。

每天都会有销售的小高峰,每年也都会有卖书卖杂志的旺季。来到北京十几年,时叔没有一个春节是回山东老家过的,“春节前有考研来电影学院现场报名的学生,春节后就马上接着本科生来学校考试,全国上千号人呢,这段时间买书买杂志的人最多,这些都是考生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我是顾不上回家的。”

干得时间久了,每每到考生集中到学校周边的时候,时叔就会迎合考生的胃口,进一些他们最需要的书和杂志,时叔有他自己的选书手法,他选的书,往往都会被考生购买一空,对于一些小众的书刊,时叔也有他自己的进货渠道,“但是这算是‘商业秘密’吧,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想要拿到考生最需要的冷门书,很多时候都要自己亲自去出版社找的。”时叔说,为了吸引考生,他还会整理各类考试需要的相关书目标,义务提供给考生供他们参考,“我都在电影学院门口卖了十几年书了,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

虽然表面上时叔话不多,但他在微信和微博上,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他会经常在朋友圈和微博里更新最新的图书信息,他还加入了一个名字叫做“第70届戛纳入围大师代表作品交流群”的微信群,里面都是一些从事电影拍摄、发行的人,时叔偶尔会在里面说说自己新到的货。“时叔的书特别全,有时候想要几年前的杂志他都能搞来,所以想要书的时候都会去找他。”群成员说。

对电影杂志如数家珍,却很少看电影

时叔生于1974年,是山东单县人,从小务农,后来打工潮兴起,时叔便开始和老乡组团四处给人打零工。1998年,24岁的时叔和邻村的一位姑娘成了家,三年后,他们的孩子也出生了,在周围人看来,老婆在家带孩子,时叔外出打工,每年回家几个月,他应该安安稳稳地过起这种安稳的日子了。

“不过我骨子里有一点儿想去外面世界看一看的想法,去打工的地方都是周边的小城市,挺难满足的。”2006年春节刚过,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时叔,带着爱人一起来到了北京。

没有太高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在老乡的介绍下,时叔先来到了黄寺大街的一家饭店做起了保安。饭店附近的一家报刊亭,会经常让时叔驻足,得了空闲的时候,时叔都会和报刊亭老板攀谈几句,偶尔买份报纸,时间久了,他也被默许可以看上一会儿新杂志。

“我读书不多,但就是喜欢带字的东西,喜欢看书,什么都看,我这个人又比较内向,给我一本好杂志我能看半天。”时叔说。

“我有一个朋友,有一家报刊亭要转让,你想去接手不?”2006年8月的一天,时叔经常光顾的那家报刊亭的老板的这句话,决定了时叔今后十几年的生活轨迹。因为报刊亭老板突然决定回老家,所以交了一些象征性的费用,时叔就接手了北京电影学院北面的这家报刊亭,风风雨雨飘飘荡荡,似乎十几年也就在一瞬间。

虽然离电影学院很近,对每一种电影杂志也都能如数家珍,但是时叔说,自己平时很少看电影,“杂志上那些有名的电影几乎都没看过,一天到晚开报刊亭就挺辛苦了,回家哪有时间看呢。”时叔说。

电影学院学生没什么变化,但电影杂志越来越难卖了

时叔的儿子今年上高中了,是老家的一所私立中学,需要住校,每学期2000多元的学费远远高过当地的公办学校,时叔说私立中学可以住校,让儿子在里面上学他也放心。时叔的儿子从小都是由爷爷奶奶带着的,只是每年暑假会来到北京和时叔两口子住上一段时间,那段时间里,也是北电放暑假的时候,时叔偶尔会抽出几天时间带儿子到处转转,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他也都是和儿子一起去的。

“想儿子,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打打电话呗。”时叔说。

相比于儿子,可能时叔和附近的老街坊更加熟悉,见面的次数也更多,闲暇时,总会有路过的熟人在时叔的店外坐上一会儿,和时叔聊聊天。电影学院的很多老师每次买报纸杂志后,也都会和时叔寒暄几句。时叔认识其中的几位老师,姜丽芬、孙立军等等,他都能叫上名字,“不过聊得也不多,毕竟咱就是一个卖报纸的么。”他说。

也有人曾经问过时叔,见没见过什么“大腕儿”、“大咖”,时叔仔细回想之后说,还真的不记得,“在我这儿都把人家当老师和学生呢,没想着认识什么‘腕儿’,有时候电影学院开校友会,以前毕业的学生会过来和我打个招呼寒暄几句,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是心里觉得亲切就是了。”

时叔说,在北京十几年了,眼见着报刊亭对面的楼一点一点高起来了,电影学院的学生来了一批批,又走了一批批,和最初来的时候相比,他觉得没什么变化,只是电影类的杂志可能越来越不好卖了。时叔说自己在老家已经盖了房,过两年还是想回去,毕竟孩子大了,父母也要赡养。

“在哪儿都是过日子,对我来说这没啥,不过真的回去了,肯定偶尔会有些想念吧。”时叔说。

文并摄/本报记者 付垚

图片制作/王慧

学生声音

HAADES:我就是你们时叔(我叫他老哥)嘴里说的无论人在哪儿,都定期去他那里看书买书刊杂志然后聊很久这几年开了公司的人之一,那些之二之三的人我不认得,老哥肯定认得。开公司忙了去得少了,但以前去每次我都陪老哥聊一下午,聊到十号线末班车都赶不上了;聊到在学校2号公寓上班的嫂子给他送来饭老哥招呼我吃,结果基本都被我吃掉,他不够了泡面啃馒头都是笑呵呵……与老哥聊人生,聊家常,聊买卖难做……老哥代表了中国千千万普通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但踏实。

乐来乐美:那年,为了新版《电影艺术词典》,我搜遍各大网站,走遍成渝两地知名书店,穿梭了北京高校周边多个巷道,但,一无所获。那天,耷拉着脑袋走出北电,很是绝望,路过此报亭时随口问了问,并未抱有任何希望,但是,居然就买到了!时叔的热情不是商家促销时候的那种热情,完全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一份善良,为此,我在极度兴奋之际还差点抹泪……有一种遇见,不仅仅是遇见。感谢时叔!感谢那一次美丽遇见!(选自北京电影学院公号学生评论)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