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建筑:北京的岁月地标(2)

2017-06-19 09:53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十大建筑:北京的岁月地标

1980年代“十大”

北京图书馆新馆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中央彩色电视中心

首都机场候机楼

北京国际饭店

大观园

长城饭店

中国剧院

抗日战争纪念馆

地铁东四十条站

不再有一个“豆腐块”

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建设加速。到了1980年代中期,市区建成区达360平方公里,比解放前扩大了两倍多,两条环路和十几条放射状干线已经修好,东西长安街由过去的3.8公里长,十来米宽,扩展成40公里长、20至80米宽、横贯市中心的大道。

这一时期,大量造型各异的新建筑“悄悄”出现在首都街头。报道之所以描述为“悄悄”,是因为对北京来说,这时盖几座大厦已不是难事,不必再像三十年前那样搞“大会战”了。

新建筑比比皆是,再想选出“十大”就难了。在专家们争执不下之后,1987年8月,《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联合主办“北京八十年代十大建筑评选”,陆续刊发十一个专版文章,对三十个候选建筑作了介绍。1988年4月3日,这一天发行的80余万份《北京日报》上印制了选票,请北京人投票定夺。最终,这次评选回收选票22.5万张,以得票多少选出了北京图书馆新馆等1980年代“十大”。

这版“十大建筑”,有极其中式的,也有完全现代的;有中国人设计的,也有外国人设计的;有地上的,也有地下的。但每座“颜值”都很高,轮廓线条也特丰富,里头没有一个“豆腐块”“麻将牌”“火柴盒”“挡风墙”式呆板的建筑。在国门初开的年代,这版“十大”还最具“对外开放”特色,国展中心、首都机场也好,国际饭店、长城饭店也好,都是“北京欢迎您”的标志。

建筑学家戴念慈感慨:采用群众投票的法子评选优秀建筑,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老百姓喜欢的建筑有高水平的,也许并不一定都是最高水平的,但仅仅是“群众喜欢”这一点,就很值得那些总认为外行不懂建筑的专家们好好思考。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简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