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高考是第二次投胎,会不会很过分?

2017-06-08 08:38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高考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考试,更是跟命运的一场博弈。高考之后,有人进入名牌大学,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有人选择直接走进社会,接受提前到来的挑战。

北京拥有着中国最顶级的高校,因此,这座城市也成为许多高考生的目标,实现了,皆大欢喜,人生就可能真的开始与众不同了。

为了吃白馍离开家

刘震云

1978年,刘震云20岁,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那时他是河南省高考文科状元,跟他一起参加高考的弟弟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刘震云的父亲拿着兄弟俩的录取通知书在街头炫耀了15天。

如果不参加这次高考,刘震云可能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农民,又或者是一个热爱文学的士兵。

刘震云生长在河南新乡延津县,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没有什么出路,生活很苦。13岁时,刘震云的舅舅跟他说过这样的话,“像你这样既不聪明又不傻,不上不下的人在世界上很麻烦,以后的前途就是和我一样赶马车,娶媳妇也只能娶个小寡妇。”这话让刘震云产生了离开那个小地方改变命运的想法。

由于生活艰苦,家里为了能够让刘震云吃上白馍,16岁的他只身去往甘肃当兵。当兵的地方是戈壁滩,自然环境并不好,但确实能吃上白馍,同时还有时间可以看书写作。当时引导刘震云走上写作之路的是一个新兵朋友,那个朋友会写诗,刘震云就跟着他学写诗。

1977年恢复高考,刘震云知道这个消息后,有点按耐不住,于是申请退伍,回老家在一所中学当老师,白天讲课,晚上复习准备高考,支撑他的动力就是要去延津以外的地方。

1978年7月,刘震云如愿参加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之后,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出版,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如果没有参加那次高考,可能就没有今天的作家刘震云。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王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