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京剧剧目创作与现代化追求

2017-06-07 09:00 中国文化报

来源标题:京剧剧目创作与现代化追求

“戏曲现代化”不是现代戏的数量叠加,而是在世代相传的艺术遗产总量中,彰显现代中国对于文化传统、对于现代追求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个性和民族风采。

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集中展示各地京剧院团近三年来的优秀剧目成果,彰显着京剧有序传承和持续创造的活力,同时也足以显示当前京剧乃至中国戏曲的创作动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戏曲的发展峰回路转,戏曲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而言:

1.剧目创作方向各有侧重,经过数十年的政策实践,传统戏的整理改编趋于弱势,现代戏创作比例不断增加,此次京剧节的现代戏比例达到60%,显示出京剧的现代诉求更趋加强。特别是当前创作中,以“小剧场”“城市戏曲”等为代表的实验探索日益增加,所谓的“汉派京剧”“豫派京剧”等提法倡议虽显轻率,但体现出地方京剧院团对于京剧在地化创作的探索理想。

2.京剧剧本创作虽有佳作,但数量有限,创作风格趋于单一化,特别是主题先行、机械式宣传等创作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剧作者的主体性表达,也影响着中国戏曲以“剧诗”为代表的诗性文学的张扬。

3.舞台再现形式趋于多元,舞台大制作的创作趋向得到有效遏制,传统京剧美学理想还需继续回归。整体而言,京剧形成了传统与时尚交错的美学风格,甚至改变着传统古典审美理想。例如《美丽人生》在仅有的三个主要演员基础上,借助现代歌队、舞队的穿插调度和面具象征,延展着舞台形象的塑造手段,形成与京剧大异其趣的戏剧表达形式,极具理论探索意义。

4.戏曲表演体系需要重建,行当艺术趋于片面化发展,剧种个性化的传统表现手段和表演规范在现代创作中,特别是在现代戏中趋于衰落,在不少新创作品中,团队整体协作有所忽略;现代戏美学体系虽然在实践领域取得了丰富的建设和拓展,时尚的戏剧表现手法还不能与戏曲传统实现有效转化。

5.京剧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当前的京剧表演团体逐渐形成了体制扶持、适应市场、民间职业多元的管理方式,剧团艺术水准差距较大,京津冀重点京剧院团积累了大量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较强,而其他地区特别是民营剧团和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京剧剧团艺术水准不足,艺术创作水平有限,许多历史悠久的地方品牌院团不再保持原有的创作活力。

本届京剧节上的众多剧目还需持续打磨提高,但能够看到京剧持续发展的空间。新创剧目中的改编作品比例较大,在既有的艺术文本基础上进行京剧再创造,由此保证舞台艺术的成功率,应该说,这种创作方式比较符合京剧乃至戏曲艺术的创作传统,张扬了较为强烈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原则。

在这些剧目中,有根据小说进行的改编,如《青衣》《美丽人生》等,借助小说已经取得的文学创作经验,将诉诸于作家文字与读者阅读想象的场面与人物进行戏曲化提炼,在小说中充溢的晦暗人生和悲悯情怀,经过京剧歌舞诗化的演绎,不但人物个性走向出现了反转,而且作品立意呈现出积极乐观的主题提升。京剧《青衣》通过“让台”的心灵悸动来彰显传承的超越意义,京剧《美丽人生》通过亲情谅解来凸显普通琐碎人生中的温情和宿命,在一定程度上,小说丰富的创作内容也弥补了戏曲改编过程中的疏漏与缺陷。有根据其他艺术形式(如歌剧)经典作品进行的改编,如《党的女儿》《江姐》等,在歌剧家喻户晓的文本基础上,充分发挥京剧音乐和流派唱腔的优势,将音乐本体予以置换转移,特别是歌剧经典在观众群体中的耳熟能详,京剧主演者王蓉蓉、张火丁及其传承弟子们在戏曲观众中的影响力,都保证了作品更加容易获得成功的观听效果。有根据久经磨砺的创作题材和剧本进行的改编,如《庄妃》文本在豫剧、秦腔中已有成功搬演,此次通过京剧化的方式,实现了一个文本、多元表达的艺术效果,这正是中国戏曲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有根据京剧传统剧目进行的进一步深化提高,如《天道行》《狄青》等,前者在南北戏曲传统剧目《双合印》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赋予反腐倡廉的主题;后者在已然成为武戏传统力作的《狄青风雪夺征衣》基础上,延展出“但愿得将帅弃私怨,同心协力保边庭”的主题,舞台上文武兼备,唱作并行,成为整编传统戏的成功个案。上述改编作品虽然有良好的艺术基础,但并非全部实现了京剧的精品化创作,如何体现京剧特有的艺术品位和全面的艺术本体,仍然是京剧创作的核心内容,这决定着京剧在现代化追求中能否实现对于自身艺术品格的遵守与拓展。

参演剧目中的原创作品更多集中在反腐倡廉、核心价值观、重大题材和重要人物等创作题材领域,例如《大钊先生》《向农》《脚印》《在路上》《东极英雄》《邓恩铭》《奚啸伯》《西安事变》《浴火黎明》《生死愿》等。这些作品或者取材于普通人真实的生活原型,张扬普通人的情操;或者取材于革命历史,塑造历史进程中特定英雄形象;或者选取特定历史事件,展现历史发展规律,都试图在历史真实中寻找新的创作视角。特别是《浴火黎明》对红岩题材翻新立意,结合“狱中八条”来嵌入具有时代感的主题,显示了剧作家对熟悉的题材领域中的深入挖掘和敏锐发现。而类似《生死愿》贴近普通人的创作,张扬普通人的情感道德,契合观众的日常审美经验;类似《油茶御史》保持传统传奇性故事的写作,都彰显出较为别致的编剧法则。这些原创作品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即大多由名家、名角来担纲演出,如民营团队创排的《大钊先生》体现出“人保戏”的创作成绩。大多数原创作品尚未摆脱主题先行、理大于情的艺术局面,凭借着戏曲名家,鲜明地展现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的观念,让基层团队的创作水准有所提升,让新剧具有一定的艺术感召力。需要提出的是,历史剧已然成为京剧创作的难点,剧作家不仅要有纯熟的编剧水准,还要有思接千载的历史情怀,特别是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得益彰的同时,还要有烛照当代、引领思想的现代情怀。因此,在丰厚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如何发现历史人事、如何发掘历史经验,成为历史剧创作的重要前提。《赵武灵王》作为一部成绩比较突出的历史剧,通过时代英雄在追逐权力时的命运悲剧,展示个体欲望与制度存废之间的辩证关系,冷峻地检视了传统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历史经验,显示了创作者深厚的悲剧创作功力。

当前的京剧剧目创作方向尚保持着个性化的活力,这显然得益于当代京剧院团的保有量和它们各自的艺术传统,以及剧目创作团队的艺术个性。因此,京剧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京剧艺术在团队、个体的传承发展。由此反观中国戏曲的文化使命,“戏曲现代化”不是现代戏的数量叠加,也不是让现代生活题材全面取代戏曲艺术遗产,而是在世代相传的艺术遗产总量中,彰显现代中国对于文化传统、对于现代追求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民族个性和民族风采。

面对中国戏曲现代化的重任,当前的戏曲创作需要紧贴时代脉搏,努力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具有现代品质的优秀作品。戏曲人应该在剧目创作中,努力让新创作品:

1.既要有文本,也要有文学,更要有戏曲。京剧剧目首先是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但需要尽量避免机械图解政策、脱离生活实际、无视文化传统等诸多创作弊端,努力创作适应乃至有效拓展京剧以及戏曲艺术规律的戏曲文学作品,让当代剧目创作真正增加戏曲文学库存,展现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思辨与文学创造。

2.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思想,更要有精神。戏曲剧目当然要讲好属于这个时代的民族故事,但是戏曲现代化的责任是要为戏曲赋予时代理性,引领观众在传统审美中感受息息相关的时代情怀,因此剧作不但要有创作者的思想,还要有符合甚至引领时代发展的精神和思想。让高深的精神转化为艺术的形象,让个体的思想联通时代的使命,这是戏曲创作者的职责所在。

3.既要有面子,也要有里子,更要有质感。戏曲是美的艺术,塑造美的方式不仅仅要求诸技巧技术,更要求诸创造者自身的艺术理想与艺术功力。戏曲“一棵菜”的精神就是强调团队创作中每一个艺术构成的精致表达,这是戏曲美的原动力所在。惟其如此,戏曲剧目才能实现一度、二度创作的契合与升华,更加深刻的艺术质感才能带来更加深刻的时代质感,戏曲现代化的基础需要演职人员在戏曲剧目中呈现切实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推进。

京剧界和戏曲界普遍面临着相似的生存困境与实际问题,在当前戏曲扶持的利好政策面前,应该将“专业化”作为戏曲剧团和戏曲人在传承与发展戏曲时的准则,不论是偏远地区与京津冀重点院团进行的帮扶合作,还是民营京剧院团在市场运作中采取的名家聘请方式,抑或是目前京剧发展所秉持的各种生存策略,专业团队与专业演职人员的“专业化”水准的夯实与提升,始终应该是京剧和戏曲艺术长足发展的核心,这也是戏曲现代化的保障。特别是面对大量的创新剧目,文化主管部门和戏曲创作者更应该以专业化的态度,进行长效打磨,让戏曲创作努力迈向精品高峰,让艺术灵感附着在可以传得开、留得下的作品中,真正张扬这个时代的戏曲艺术家们为中国戏曲燃灯续命的奉献之功。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戏曲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王馗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