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档案唤醒老北京记忆

2017-06-05 09:1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两万档案唤醒老北京记忆

上世纪六十年代,“择校”不是选择名校,而是选择校外活动站,当时北京80%左右的小学生只上半天课,全市街道共有80余处儿童活动站,几乎都集中在当年的东西城,崇文、宣武两区只有宣武区有一个少年之家。

类似的过往对许多人来讲已很陌生。今天(6月5日),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妇女联合会、北京市物资管理局等12家单位将公开22330件档案,真实再现1947年至1987年的北京生活。

五十年代

各行各业倡导创新

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行各业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档案对此有着全面记载。如北京市京西矿务局房山煤矿的煤炭产业工人开展采煤运煤等技术革新,每一件采煤运煤机械工具都有立体手绘图,并附有详实说明。

一份1953年的档案记录了京西矿务局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关于大台工区扎钢筋组长陈玉文创造预制楼板扎钢筋压弯台,提高效率4.5倍,特发奖金100万元并通报表扬的报告和说明书。这笔钱是旧币,大约可以兑换100元人民币,当时一名工人月工资约三四十元人民币。

档案中还有不少类似技术成果改革的记载,奖励和推广成为这一时期出现频率较多的词儿。随着创新技术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推动了产业进步和社会发展。

六十年代

八成小学生轮流上课

去年,被称为“全面两孩”政策元年。未来几年,幼儿园、中小学将陆续迎来入学高峰。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学位资源就一度需要二部制轮流上课来分配。1962年11月的一份档案显示,当年全市二部制学生大量增加,小学生比例从前一学期的76.62%增长到84%。初中二部制学生则从5%提高到39%。

随之而来的,是学生放学后做什么的问题。北京市妇女联合会的一份档案如此描述当时的状态:崇文区二部制小学生达92.5%,但除了学校组织的家庭自学小组外,该区街道上没有儿童活动组织。当时,全市街道共有80余处儿童活动站,几乎都集中在东西城,当时的崇文区和宣武区都没有类似街道儿童活动组织,只有宣武区有一个少年之家。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差,空闲时间比较多,有的孩子因没有活动场所,就天天和同院的小朋友在大街上追打着玩或逛大街等,交通安全事故发生较多。

家庭教育也被记录在档。比如市妇联曾提出建议:党委应对工矿、企业职工进行教育,使其逐渐重视子女教育,避免“棒打出孝子”“轻打重吓唬”等错误做法;同时,报纸、电台、杂志要经常有计划、有系统的向社会进行宣传。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刘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