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用墨汁也要喝“墨水”

2017-05-28 09:23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一个大腹便便的画家开玩笑,指着我幽默地说:“他喝墨水,所以瘦;我喝的是墨汁,所以胖。”在电脑普及之前文学作者写文章用的是墨水,而画家画画用的是墨汁。墨汁远远浓于墨水,故有胖瘦之戏言。其实,不光文人要喝“墨水”,画家也应该喝点“墨水”。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云:“画格与文,同一关纽。”清代笪重光《画筌》云:“故点画清真,画法原通于书法;风神超逸,绘心复合于文心。”这两个书画家一致认为,文学与绘画是相通的。国画与文学都是人类以审美的眼光,感受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借此抒情言志,进而影响他人的思想感情。不论文学还是美术,都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文艺作品的灵魂,只有画法没有想法的作品不是好作品。

但事实上,文学修养是不少当代画家的短板。他们缺少文学修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画作缺少人文情怀,内涵和意境不够,为画而画;题款直白、缺少诗意或干脆不题款;出席活动时现场题词错字频出……中国画与诗歌一样,讲究以意造境,作者通过情景再现不仅是在宣泄情感,更在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在国画创作过程中,决定作品质量的因素不仅仅是用笔、用墨和构图,还包括画家的文学素养。文学修养不深的画家,纵然拥有熟练的技法和高明的布局,也创作不出内涵丰富、意境深邃的作品。有意境与韵味的国画作品,如一杯醇香的美酒,令人回味悠长,如一首含蓄的诗篇,让人百读不厌。古代的文人画家如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徐渭、唐寅,清代的郑板桥、吴昌硕等,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就连古代的宫廷画家、民间的职业画家也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古人读书,学的是诗词歌赋等国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现在的分工越来越细,学校的专业越分越多,讲究“术业专攻”。即使是大学毕业生,不会写文章的也大有人在,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也不例外。故当代的画家,能在自己的画作上题写原创诗文的,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画家们要想提升文学修养,提高写作能力,一要多读书,二要勤练习。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代著名画家陆俨少则把绘画创作分成“十分功夫”: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由此可见读书对画家的重要作用。读书、写作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会慢慢渗透到画作之中,形成独特的作品气质。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当代画家大多浮躁且急功近利,耐不住寂寞、稳不住心神,缺少“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恨不得一日成名、一夜暴富,“画外的功夫”用在了炒作和公关上,成为市场的奴隶,很少能静下心来读书写作。其实,唯有文学素养深厚了,才能创作出上乘之作。具备高超的画技而缺乏文学修养的画师,画的是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躯壳,不管作品卖得有多火、价格有多高,也只能算是画匠。其作品经不起历史的考验,就像“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风筝,“风”一停,便会直直地摔落地上。

宋代收藏家、理论家邓椿在《画继》里提出了“画者,文之极也”和“画者岂独艺之云乎”的观点,认为“评品精高”的鉴赏和“挥染超拔”的创作都得益于文学修养,把画家的文学修养强调到了顶端。还有一些美术观点就是从文学中演变而来的,如“知白守黑”出自《老子》,“绘事后素”出自《论语》。画品的高下,直接取决于画家素养的高低。现在的画家如果没有文学的底子,在国画创作上难以达到古代画家的高度,更别说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了。

(作者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作者:刘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