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电影导演有多喜欢艺术品吗? 他们从艺术品中摄取灵感,用博物馆的氛围烘托整部电影的气氛,使其充满一种神秘感。
很多艺术品都是以线索的形式呈现在电影里,也有一部分艺术品或者博物馆成为了电影中的场景设定。
电影场景最初是由舞台戏剧的布景衍化而来的,随着电影艺术的发展与成熟,电影的场景俨然成为一门艺术。
其实,像是这类的电影你可能已经看过,但未必留意那些稍瞬即逝的画面,尤其是那些瑰丽的艺术品。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和博物馆、艺术品、艺术家密不可分的电影。
1、 伍迪·艾伦和他的梦幻巴黎
关键词:卢浮宫、橘园美术馆、莫奈、众多艺术家。
伍迪·艾伦的作品一直深受美国本土观众,尤其是只是分子的喜爱,如果你不懂的他电影中的人物和背景,很难理解这位被称为“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想表达什么。他电影中常常映射对政治、文化、宗教、习俗已经性爱等等。他所指导的“午夜系列”艺术气息浓厚,尤其是2012年奥斯卡原创剧本奖获奖电影《午夜巴黎》,随意截取一个画面,你都会看见艺术的影子。
《午夜巴黎》
《午夜巴黎》是伍迪·艾伦写给欧洲艺术史的一份情书,在光影的映画中借主人公的视角以超现实主义的眼光去探寻欧洲艺术的黄金年代。似是一部“反穿越”的闹剧,午夜钟声响起的设定却梦幻的让人沉醉,每当古朴的马车带着男主人公来到酒馆,预示着你和世界艺术文坛的天才们将有一场跨越次元的约会。
海明威、毕加索、达利、布努埃尔、曼雷、杰茨菲拉德、高更、科尔波特、约瑟芬贝克、艾略特,群星荟萃、眼花缭乱。这些很多不同时代的杰出人物聚在一起,成了这个年轻人的好友,带他跳舞、唱歌、狂饮、泡妞。
电影的开场,幻灯片般交替的画面中出现了巴黎的地标性建筑物—卢浮宫。
男女主人公参观美术馆的场景是橘园美术馆的莫奈《睡莲》展厅,这里的《睡莲》一共有八幅,是这座美术馆的标志性展品。
男女主角到莫奈晚年生活的花园中散步的场景,这个位于Giverny的花园本身就是莫奈创作近200幅《睡莲》系列作品的场所。
2、1968年法国学运中的情欲男女
关键词:卢浮宫、维纳斯
《戏梦巴黎》改编作家吉尔伯特·阿代尔涉及同性性爱及兄妹乱伦情节的小说,他并没有原著小说那种伏尔泰或王尔德式的格言式指挥。
导演贝托鲁奇将故事发生的背景设定在1968年那一场震惊世界的巴黎的政治性学生运动,讲述三名青年以情欲探索在历史的洪流中梦想优游的故事。一个美国交换生,他来到法国后疯狂迷上电影,整天泡在巴黎的电影资料馆,后因参加馆外举行的抗议活动而认识了一对法国姊弟,并受到邀请作为客人住在他们家,在他们的父母离家外出时大玩性爱游戏。这三名放荡不羁的年轻人相互纠葛着,突破伦理障碍闯到了禁忌的伊甸园,上演了一场灵魂的自读,充斥着对年轻岁月的美好追忆及对年轻人打破旧体制的勇敢与尝试的歌颂。
电影中,三位主人公奔跑的场景是卢浮宫。
伊莎贝拉模仿的是陈列于卢浮宫的《断臂的维纳斯》雕像。
3、艺术的自我化改造
关键词:卢浮宫、蒙娜丽莎的微笑、维特鲁威人、达芬奇
如果没有看过丹·布朗的原著小说《达芬奇密码》,本部同名电影其实还是有些门槛的。
小说内容将,谋杀、恐怖、侦探、解密、悬疑、追捕、言情等通俗小说的元素于一体,突破了题材的界限,将艺术品直接引入到情节中,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维特鲁威人》,又将诸多文化信息巧妙的柔和进来,范围甚至涵盖了密码学、数学、宗教、艺术、文化、海洋学、地质学、天体物理学、古生物学、冰川学等等。
这就因为如此,短短一部电影的篇幅很难赢得原著党的认可,当然我们不能把锅都推在电影剧本上,毕竟这种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篡改与颠覆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混淆视听”的结果。
尽管大多观众并不能过多的理解这部电影,媒体评论也好坏参半,但是好在它中规中矩的呈现了那些陈列于卢浮宫的艺术宝藏。
电影中的尸体是以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姿势被发现。
综上——
美术馆只有“专业人士”才去?
艺术品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美术馆里应该保持安静,不能与其他人攀谈?
看展应该大致浏览,尽量多看?
小孩子不懂艺术?
……
忘掉以上对于美术馆和艺术的陈腐偏见吧!
我们普通人与艺术的距离,比你想象得更近!
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资深艺术顾问艾迪玛从32个不同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有趣兼具实用性,是一次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令你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