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外科风云”:中药店vs西医院(2)

2017-05-05 08:3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教会医院涌现

眼科成“大热门”

19世纪末,欧美国家的教会、传道士和医生相继在北京开设医院。至民国,北京渐渐形成中西医并举的局面。

近代医院制度主要源于欧洲。随着传教入华,北京的西医院开始涌现。近代北京教会医院的建立开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1862年,北京城里出现了第一家西医院——北京施医院,也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由英国传教士雒魏林建立,第一年就接待了病人2万多人次。

英国传教士雒魏林

据雒魏林之后继任院长的杜之昂回忆,“医院一开门,病人就一直熙熙攘攘,来的多半是眼疾患者,而且严重到无药可医,这些病人对什么西医治疗都不害怕。”

当时眼疾流行,老百姓得了眼疾,剃头匠提供“刮沙眼”服务,反而助推了眼疾的交叉感染。而教会医院的常用治疗手段有睑内翻手术矫治、白内障拔除和摘除、人工瞳孔手术以及各种药物治疗。当时,大多数教会医院在初创时期都接待了比例很高的眼科病人。

同仁医院病房

自1861年至1908年,北京建立了十余所教会医院。1878年,美国传教士在通州城内北后街开设一间诊疗所,渐渐发展为北京潞河医院。江戴德还创办了“潞河男塾”,是潞河中学的前身。1886年,美国传教士兰大夫在崇文门内孝顺胡同开办了一家规模不大的眼科诊所,取名“美以美会医院”,中文名为“同仁医院”。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张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