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定格梅派艺术手上的神韵

2017-05-01 14:51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定格梅派艺术手上的神韵

假日期间,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一场摄影展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展出的图片均为黑色背景,一只婀娜纤巧的手跃然其上,如伸展多姿的兰草一般,翻动变换了53式不同的形态:吐蕊、承露、弄姿、垂丝、并蒂……每一式都有着一个极富诗意与中国美感的名字。

“这些都是梅派旦角的兰花指,最初是由梅兰芳先生在1935年拍摄的。”展览的摄影师俞丽伟在一旁介绍,“因为年代久远,很多老照片已经模糊了,我对它们进行了一次‘复原’,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传承戏曲艺术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重拍兰花指因为“太震撼”

作为《梅派戏曲兰花指摄影艺术展》的拍摄者,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在读博士生俞丽伟忙前忙后,一边给大家讲解,一边热情地与他们一起模仿着手型。比起人们印象中背着“大炮”东奔西跑的“摄影师”形象,这个戴着眼镜、满是文气的俞丽伟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学者。

俞丽伟在传媒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修了新闻传播学第二学位。毕业后进入《中国摄影报》工作。之后,又到一家央媒工作,一次采访中结识了上海昆剧团的老团长蔡正仁先生。不曾想到,这次采访竟然深刻地影响了她的人生轨迹:“蔡先生向我讲解了昆曲的传承和发展,还邀请我去看他和另外一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合演的《桃花扇》,哎呀,太棒了,美呀!”

俞丽伟至今仍然由衷地赞赏道,“我不是戏剧专业出身,查阅资料时发现自己有许多东西不了解,这让我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储备已经不够了,恰好母校传媒大学有戏剧戏曲学专业,我就回来报考了硕士,博士也继续学习这个专业。”说到这里,俞丽伟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是不是有点任性?喜欢什么就学什么,还总是报一些五花八门的学习班,在学校里大家都叫我‘报班王’。”

当然,俞丽伟对艺术的热爱也与家庭的熏陶密不可分。“我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喜爱文艺,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民族舞蹈。从学前班到大学,我一直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俞丽伟透露,“读硕士后,我策划拍摄了讲述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创作过程的纪录片《情定三生》,这部影片在法国明日电视台播出过。博士入校的时候我偶然听说梅派手模造型在文博会上很受欢迎,于是就有了研究梅兰芳手势的念头。后来,我在梅兰芳纪念馆看到了梅先生1935年拍摄的53式兰花指,那种感觉真的太震撼了。他怎么能够创作出这么多手势来?他是怎么运用这些手势的?这些手势的来源又是什么呢?总之,当时我想了很多很多。”

为了解答自己心中的疑问,俞丽伟开始查找文献、请教各位专家。“梅兰芳纪念馆的原馆长秦华生和现任副馆长刘祯给了我很大帮助。”俞丽伟说,“也是在找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53式兰花指的照片有的已经看不太清楚了。因为我懂摄影,所以决定重新拍摄一版彩色的,把梅派艺术的这一精髓更好地保留下来。”

再拍兰花指其实很不易

重拍梅派兰花指其实已不是俞丽伟第一次接触这个看似平常、实则却博大精深的领域。此前,在钟涛教授和周靖波教授的指导下,她已经完成了由《梅兰芳戏曲手势表演美学刍议》、《梅兰芳手势在剧目表演中的运用与革新》、《梅兰芳手势溯源考》三篇论文组成的“梅兰芳手势研究三部曲”,系统研究了梅派兰花指的起源并对它们进行了重新分类。为更好地了解梅派手势,俞丽伟还参加了国家京剧院为戏曲爱好者开办的旦角表演学习班,亲身体会了京剧手势的表现和运用。在最后的考试中,俞丽伟取得了“优秀”的好成绩。

拍几张手指的照片在许多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实际操作起来,俞丽伟却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首先,梅派艺术以“美”字为核心,兰花指更是这种极致美的集中体现,到底拍谁的手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挑选‘手模’就花了一番工夫。刚开始我想找手上皮肤娇嫩的小戏曲学习者,后来又尝试找了些手型很漂亮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优势,但比起当年梅兰芳拍摄的那版,总是少了点什么。

试着拍了几次,我发现他们的手最大的问题是韵味不足。京剧的手势饱含着深厚的民族美学内涵,这种理解和浸润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最后找到了国家京剧院的旦角演员黄梅老师,她常年研习京剧表演,手指细长,摆出来的手势很有梅派的韵味。”

然而京剧作为一门舞台上以动态见长的表演艺术,似乎注定是与摄影相矛盾的。起初,许多专业的京剧演员听到俞丽伟的想法时都觉得有些惊讶,他们的第一反应是:做这个干什么?京剧是要表演的,它的神韵怎么能定格下来?

对此,俞丽伟有着不同的理解:“也许对演员来说,这些手势都是引以为常的小事,但我实在太好奇了,我想这也是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们感兴趣的。平常看戏时观众们都坐得很远,很难看清演员们手上的细节,这次我用特写的方式来拍兰花指,可以让大家近距离地了解旦角表演艺术。兰花指只是一个起点,观众们觉得新鲜有趣,就会愿意去了解这门艺术,愿意走进剧场去看上几场戏。”

俞丽伟的想法也得到了指导教师赵娟副教授的肯定:“梅兰芳当年与齐如山合作拍摄53式兰花指是为了给访欧演出做宣传,欧洲的观众是不了解京剧的,这版兰花指的照片其实是一次文化普及。现在京剧面临着成为小众爱好的尴尬处境,许多人可能根本不看京剧,所以俞丽伟做的这一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此外,在技术层面,俞丽伟坦言把“舞台手势转变为图片形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梅兰芳1935年拍摄的兰花指突出了手势的姿态,尽量隐去了身体和背景。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非常遗憾的是,现存的文献都没有相关情况的记载。你可以看到这次展览有很多的‘半成品’,这些都是拍摄的花絮,每一张照片都是经过很多次沟通和调整才拍出来的。老师们也给了我非常多的帮助,艺术学部的艺英培育计划还资助了我,梅兰芳的手势研究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我真的非常感动。”

责任编辑:高骞(QN037)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