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听·见《李白》

2017-04-18 07:57 北京晨报

来源标题:听·见《李白》

人物志

濮存昕说:“李白特别像孩子,很真!从他的诗词中能够读得到。他的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之所以流传下来那么多首,是当时的文人、百姓记下来的,因为他的诗词接地气,有太多人喜欢。”随着越来越懂李白,濮存昕今天的表演也已经和10多年前不一样了。他说如果用8个字概括李白就是:“自由性情、独立品格”,我愿意做这样的“李白”。

“第五场,暮春,长江之滨”,排练至此的濮存昕忽然对舞台一侧的音效师说:“我回头这一下,你把江水的浪花声突然推上来,让观众一下子听到,这样我觉得更能让观众理解此时李白的心境。”坐在台下的导演唐烨也提醒着音效师,要记住“濮哥”说的这个点。这是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李白》第198场正式演出的连排现场。

排练过后,坐在化妆间的濮存昕讲到刚刚那段灵感的闪现,说到:“其实我们最终想到的是观众,让观众感觉到我们的意图,一下子从剧中的情节走进心境。水声不止是自然声响,在戏剧舞台上他是立体的,人物要和水对话,观众和演员也心灵相通”。

在《李白》排练演出现场的濮存昕会有突然的灵感迸发,这或许正是戏剧的魅力,每场演出都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2017年4月14日,19:30,《李白》第200场演出在三遍钟声后开始。从1991年首演至今,26年,演员换了好几拨,分到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大都在剧中饰演过角色,只有“李白”濮存昕和“宗琰”龚丽君没变。22:00演出结束,编剧郭启宏、导演唐烨和全体演员登台谢幕并一起拍下了一幅照片。

回到化妆间的濮存昕,对着镜子边卸妆边说:“哎,想老头儿了。”表达着他对《李白》创排导演、自己父亲苏民先生的思念。这是父亲2016年8月去世后,濮存昕再一次在首都剧场出演《李白》,濮存昕说:“每当开演时,听到父亲朗读的开场诗,平常的累呀、烦呀的世俗生活,一下子就远离了。艺术的山峰耸立在前,让我们专注起来,开场后李白慷慨激昂的台词平地就飞扬起来了。父亲的吟诵,就像交响乐队演奏前的定调,这个戏的气质品格‘何处觅诗魂’一下就建立起来了”。

第二天凌晨,导演唐烨也在她的朋友圈中写道:“昨天是《李白》演出200场的日子,特别想念苏民老师,每当幕间的吟诵响起的时候,我知道苏民老师从未离开。”

谈到2017年4月14日《李白》的200场纪念演出,濮存昕说“我们从事戏剧的,心中都有一个善意,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首都剧场每场演出才有900多观众,全北京有多少热爱戏剧的观众啊!作为演员,就得一场一场地演,这样才能满足更多人进剧场看戏的愿望。我们北京人艺有这种保留剧目的制度,让有文学品质的戏能留下来,演员也希望是一茬一茬地接上来,这样好戏才能留得住。”

《李白》从1991年首演、2003年复排,直至今天即将演出200场,其实并不算多,《茶馆》已经演了快800场了。“这两天的连排,大家都很专注地在表演的缝隙中找新的方式,新的可能,补上来,在剧中扮演群众的年轻演员也都很认真地在完成,我们不断地培养,希望以最好的状态见观众。”濮存昕说。

1991年,北京人艺导演苏民先生决定排演郭启宏编剧的作品《李白》,还不到40岁的濮存昕接下了这个角色。26年过去了,濮存昕谈到今天的表演,说一定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不如从前,但表演会更“走心”了。整出戏不再拙力地完成,反而为自己开启了另一扇门,这个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的演出,才能体会到的创作状态。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史春阳 文并摄

▲龚丽君、濮存昕合作《李白》26年。

编剧郭启宏(右)和导演唐烨。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