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旗袍的“旗袍”秀

2017-04-09 09:36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2017年3月10日下午,北京服装学院。

T台上的模特展示着李迎军设计的作品:蓝黑白灰的色彩下,是一件件充满都市风的现代服装。但仔细品味,却又能感受到些许传统的味道,例如那模糊图案的缂丝,又或者一条仿佛大襟的斜道儿……

作为北京服装学院第一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毕业生,这位清华美院副教授的毕业设计作品里没有一件旗袍,但这场“朝花夕拾”的作品展说明里却提到“以20世纪20、30年代旗袍的造型结构、工艺手法、审美特征、文化内涵为核心,回归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思考序列……”

“我并不是要展示旗袍更不是把传统文化仅仅当作一个元素或者符号,而是旗袍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文化精神,那才是我们需要继承的传统。”日前,李迎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显的符号 隐的结构

第一个模特走在了T台上:身着一件大衣,大衣由下往上,是深蓝至淡蓝色的远山图案,层峦叠嶂,颇有传统中国山水画的意味。

“看上去中国传统感很强?”李迎军接着说,“但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它的审美还是西方的。”

李迎军说这件大衣里,远山的图案是作为一个纯粹的传统符号存在的,可是这件大衣的整体结构,制作工艺都是西方的,“例如袖子和躯干部分都是拼接的,包括肩膀位置的处理……”

“现在太多人把传统的东西当作一种符号或者元素,一件衣服上弄一个脸谱,或者来一些盘扣,又或者弄个对襟,好像那就是中式了或者传统了,其实那些只是表面功夫。”李迎军说。

他拿出了一张纸,对折了一下,撕出一件小衣服的样子,“其实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旗袍基本的制作理念就是用一块整布完成,不做分块组接。这块布随着人的体型来剪裁。”

“布随人走,自然、贴身、展示人体型的优点,掩盖缺点,可是布不多増一分。”李迎军不自觉地摆弄着那张纸,一家咖啡厅的结账小票。

旗袍收集者

从事服装设计研究的李迎军从六七年前开始收集民国旗袍。“以前潘家园就有卖老旗袍的,还有网上也有卖的。”由于目的在于学术研究,李迎军并没有过多考虑这些旗袍的升值潜力,“当时买的,有一两百元的,也不分什么料子之类。”

为了了解旗袍的技艺,他在北京、上海、苏州、杭州一带,寻访老旗袍的手艺人。而他第一个寻访的,只是北京的一位普通的社区老裁缝,那是他同事的亲戚。

“这位老人就是会做那种最简单的民国旗袍,他不算是专门的手艺人。她跟我说了一些特别原始的技艺手法以及道理,我顺着她所说的再去研究。”李迎军说他的起步研究就是“多问为什么”,一位老师傅不明白就再去寻找下一位。

尽管北京旗袍传统技艺已经被列入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在李迎军看来,南方,尤其是上海、江浙一带,民国传统旗袍技艺则另有一派天地,特别是上海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大家可能会觉得《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穿的那种旗袍就是那时上海、南京流行的老旗袍,其实那都是现代改良的,带有西方审美的改造。”

“也是拼接吗?”我问。

“不光是拼接的问题,待会我会告诉你的。”李迎军卖了个关子。

牛仔裤 尖皮鞋 T恤衫

模特们继续着他们的“旗袍”之旅,只是T台上,他们穿的却是T恤、蓝色牛仔裤、休闲裤、黑色尖头皮鞋……

“这是旗袍?”我问。

“当然不是。”李迎军说,“但他们却才是我要展现的,他们的设计理念全部来自旗袍。”李迎军说在他的这些作品里,衣服的主体部分,包括领子和袖子,全部都是一块布完成的,所有的细节设计全部都建立在这个整体的一块布基础上。

“这个设计思路以及制作的工艺体现的是中国语境。”李迎军说。

“那你为什么不直接设计成旗袍、长袍、马褂或者唐装呢?”我问。

“这些衣服是给现代人穿的。”李迎军说得斩钉截铁,“作为这个时代的设计师,肯定要想到现代性。”

“我是在做衣服,不是在玩COSPLAY。”李迎军对那些被穿上大街的汉服、仿古大褂、长袍不屑一顾。

事实上,这些充满现代时尚感的衣服,仔细品味会发现,衣服和裤子的颜色搭配带有国画里“墨分五彩”的味道,同时借助黑白灰的层次,体现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由近及远的意境……一件衬衫的斜线,仿佛传统服装里的大襟,一件扎腰带的白色开衫,又给予人一种“孤舟蓑笠翁”的韵味,至于一件白色长袖线衣上织出来的纹路,予人以“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情怀……

融合“非遗”

在这些设计作品里,零星的也会看到一些小的图案,例如一块抽象化的“洛神赋图”的局部,或者一只敦煌壁画里的九色鹿……这些有的用潮绣技术,有的用蜀绣,有的用苗绣,有的用缂丝……

“我并不想直接把那些作品复制成织品,而是把它们抽离、模糊后再选择适当的技术进行制作。”李迎军说清华美院曾经开设“非遗”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所以他对传统的织绣技术比较熟悉,和很多“非遗”传承者有合作。

“他们总想让我帮他们设计旅游纪念品,这样比较有市场。”但是,李迎军看到了更深层的合作,“我却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产品思路,同时他们的技术也能用在我的作品里。这种合作比简单的制作旅游纪念品要复杂,但更有持续性。”

“旗袍”下的女性

终于有一位女模特上场了。她所穿衣服的款式最接近于人们所看到的旗袍样子,但与当下旗袍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件作品并没有突出女人的性感,更没有突出女人的胸部。

“这件衣服并没有刻意去表现女子隆起的胸部。”李迎军说经他的研究,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旗袍并不是像现在的旗袍或者改良旗袍,为了女子的身型而紧上加紧,尤其突出女子胸部。

“中国人是很内敛的,他们不会刻意追求性感,而是追求用柔和的曲线去表现女性美,而西方的,尤其在像玛丽莲·梦露这样的女星红了以后,才兴起突出甚至夸张女性胸部的风尚。”李迎军说他并不是要褒贬两种审美意识,只是想在当下这种突进、浮躁以及过于追求欲望之美的大众审美环境里,展示一种内敛的、自然的审美表达。

“民国传统旗袍讲究的是‘贴身不贴肉’,服装造型必须是人穿出来的,以人为本。”李迎军说,“这不仅是穿衣的态度,也是生活的态度吧。”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作者:郭怀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