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有个博物馆:让考古与艺术对话(3)

2017-04-06 09:0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考古”与当下有什么关系

北大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并非想象中的高冷,最近正在展出一个很贴地气的展览。用社区分享的形式拉近“墙内考古工地”与“墙外当地村落”的距离。

2016年9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同学们来到了平粮台遗址,在此进行了4个多月的田野考古实习。学习和实践考古的过程中,他们思考——专业所作所学究竟与当下有何关系?又能为“考古”与“社区”的联系做些什么?

平粮台遗址正式发现于1979年,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文物盗掘、周边社区取土烧砖等因素的影响,考古学家基于遗址保护的考虑,开始征买土地、修筑围墙。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该地便基本形成了以围墙保护遗址的模式。这种做法在切实有效地保护了遗址核心区域的同时,也难免造成了在地区(村落)与遗址本身的隔离。90年代以后,地方文物管理者在围墙内修筑了伏羲像,一时成为民间信众重要的仪式地点,围墙依旧在事实上保持着不完全开放的状态。

10

版画有许多种,其中一些可以在这次展览中看到。木刻版画是在木板上刻画,用刻刀将版画中留白的部位去掉。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墙内外——北京大学平粮台考古队2016年社区考古展”便是北大考古学生付诸的行动。通过图片、手工作品等形式,揭示这场名为“社区考古”的实验如何影响了围墙内外的人们。它是“平粮台社区考古项目”的最后一个篇章,也是对这一次“公众考古实验”的完整呈现。与之前在遗址上开展的社区考古活动一样,此次展览也由考古文博学院在校学生组织完成。

平粮台考古队的师生开始与位于平粮台遗址附近的大朱小学和白阁小学的同学们展开互动。北大学生去小学课堂教授考古学知识、请小学生们前往考古遗址参观现场,讲解遗址概况、田野考古基本知识、参观探方、捡陶片、讲解大剖面、参观工作站等等,让小朋友们了解“考古是什么”,之后汇成“考古大集”。小朋友们“听见”和“看见”、以及反馈的就是现在博物馆里正在展出的。

11

初期铜版画以雕刻技法为主,版面上凹陷部分的图形通过版画机的压力加以印刷,制成铜版画。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可“复制”的艺术让画家挣外快

与“考古带进生活”的热闹不同,在另一侧的展厅,去年11月开始的“文艺复兴与17世纪西方版画”展则静静地呈现,展览背后有一位很有眼光的收藏家。

美国大学教授唐纳德·斯通是研究英国文学的资深专家,并非出身富裕家庭,依靠自己的薪水与独到的眼光,坚持收藏之路60余年。杜米埃、卡拉奇、伦勃朗、德拉克罗瓦、鲁本斯、提香、凡·戴克、毕加索等西方大师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接触到中国艺术后,斯通教授尤其喜欢齐白石、李可染、黄永玉和吴冠中。2002年起,他受聘为北大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2006年起至今,他陆续为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捐赠了共450余幅西方大师版画和20余件中国古代艺术品,并在该馆策划了《从戈雅到马奈:19世纪西方版画》《浮华与市井:18世纪西方版画》《大师印记:从丢勒到毕加索》《毕加索时代:与西方版画大师同行》《英雄与神祇:西方艺术中的古典传统》等10个主题展览。

9

《燕子的圣母》铜版画 汉尼拔·卡拉齐 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这个西方版画展为该系列第十期展览,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来自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主要艺术家亲自制作的版画、艺术家委托版画工匠重新完成的版画作品,以及版画家的原创作品等。

拉斐尔和提香这两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大师长期为宗教和皇室工作,然而为了让公众也可以欣赏、感受艺术,他们决定聘请版画工匠来重新印制自己的作品。拉斐尔聘请了富有才华的马坎托尼奥·莱芒第。

马坎托尼奥·莱芒第的作品有着很高的声誉,乔治奥·瓦萨里对于他的评价是:“很多人向他学习版画制作的真谛”。提香的画作十分生动,他委托尼科洛·博德里尼(1500-1566)把自己的作品制作成木刻版画。

版画就是艺术家将自己创作的画作,刻在金属板、石材、木材或其他材料上,目的是为了制作版画。一些杰出的西方画家,从丢勒、伦勃朗到毕加索、马蒂斯,均创作了版画。与绘画不同,版画可以批量印制。这既让画家获得额外收入,又使他的作品能更普及,被更多的艺术收藏者所接受。

展览中的经典作品不胜枚举,更有制作版画使用的工具展出,让观众对版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展览将持续至4月15日。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纪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