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里的四月,只“萌”不“傻”(2)

2017-04-01 09:26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古人眼里的四月,只“萌”不“傻”

在汉语里,公历四月对应的时间叫什么呢?不就是即将来到的清明吗。中国农历是阴阳历,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每年的清明节都落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这个日子之所以叫清明,是因为“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说,清明原本是踏青出行的好日子,连严肃的北宋理学家程颢都说:“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哪里像现在这般凄风苦雨呢。

我们都知道,英语里的四月叫April,这个词源又是何处呢?有人说,这个名字来自爱与美的女神阿芙洛狄特(Aphrodite),但更多学者认为,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古英语里,四月又叫做Eastermonab,意为“复活月”,和复活节(Easter)有关。Easter的词根,和“开启”、“打开”有关,正符合耶稣复活、重获新生的含义。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从11世纪到16世纪,法国一直以复活节为新年的开始。不过,复活节的日期可不固定,每年春分日之后第一次月满后的第一个星期天,才是复活节,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这么看来,中世纪的法国人民数着新年的感受,和我们现在数着春节差不多——要不是靠查日历,还真不知道哪天过年呢。

在清明假期被列入法定节假日之前,四月给我们提供的期待,就是4月1日的愚人节了。在这一天里,欧洲、美国的报纸都可以说谎,连远在中国的我们,也感受到了节日的气氛——谁在上学的时候,没往门把手上涂强力胶,或者亲手制作一块夹着牙膏的夹心饼干呢。

为什么愚人节是4月1日,这和刚才提到的法国曾把复活节当做新年开始有关。我们现在把1月1日当做一年开始,好像天经地义,但历史上并非如此。要知道,英国一度把3月25日当做一年开始,因此当把1月1日作为新年伊始的日子之后,多少妇女因为虚长一岁、丧失近四个月的青春而坚决反对、痛哭流涕。同样的新旧交替变革,在法国的推行也不那么顺利,1564年,法国成了欧洲第一批吃螃蟹的国家,把新年定在了1月1日。可是守旧的人却坚持在复活节庆祝新年。有好事者为了愚弄他们,仿造一批邀请函,邀请这些守旧的人去参加一些并不存在的新年庆祝活动。盛装出席的守旧者准点来到活动现场,却发现空无一物,这才明白自己被捉弄了。久而久之,4月1日固定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愚人节,而愚弄的对象,也不再限于那些守旧的可怜人了。

纵观历史,和愚人节挂钩的四月,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分支。在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时间里,四月总是一个美好的时间,有清新的和风,有新生的草木,有萌发的花蕾,有从慵懒倦怠的冬天中苏醒的动物和人们,就像乔叟在《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头写道的那样:“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在我们的观念里,温暖和煦的四月,才是真正的春天。古语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而不是“一年之计在元月”,而网络流行语“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只不过是换个说法的“一年之计在于春”。看来,即使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坚信能够彻底甩掉冬装的四月,才是一年真正的开始。四月来了,该改变的,都行动起来吧。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