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贤:地铁农展馆站“装饰家”的艺术情(5)

2017-04-01 08:4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东西交融,艺脉相通

中国民间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艺术一脉相通,意象的获得,意境的追求,都是艺术家的审美原则,贯穿始终。

2016年,张树贤老师因在家照顾爱人,不能参与出差的工作,闲着的时候,他又再次拿起画笔,续写自己的书画人生。

那是1993年,张树贤在国际书店工作,经常接触全国的画家,“当时吴冠中先生的名气还没有特别大,但我觉得这位画家是真正做学问的大画家,因为吴先生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学习现代艺术,他一直在探索两者的结合,在受到非议时仍然坚持,让我敬佩不已。”

“后来,吴冠中先生的画作越来越好,文物局想复制原作做成刻印版,文物局约我一同去了吴先生家里,借了7幅原作,印出来后拿给吴先生看,吴先生看印的不错,他感到非常高兴。”

IMG_0576.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翻找多年设计的各种贺卡、信封、邮票。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478.jpg-1200

张树贤老师设计的博士后证书。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注重传统与现代集合的吴冠中先生是张树贤老师十分喜爱的画家,他的创作思路与原则也受吴先生影响。“我个人觉得画画要追求形式感,不能拘泥于内容的条框里,内容要服从形式,画家是自由的,艺术是不能受限制约束的。”张树贤老师说。

在张树贤老师看来,真正的艺术大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而是全面的修养,包括个人的阅历、日常的接触面、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系都要有。艺术家的脑子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像百科全书一样,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深度。

写意蕴藏气度,淡雅不失内涵。民间艺术也时尚,这是种审美趋势。几十年来,张树贤老师笔耕不辍,作品既保持传统的审美气韵,又有时代特征和个人气质,他用自己的书画人生给中国的书画艺术不断增色添彩。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华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