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匠人图志】 张树贤:地铁农展馆站“装饰家”的艺术情
2017-03-27 10:56 千龙网

IMG_0368.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作画。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649.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方庄民间艺术馆。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激情笔笔注点划,应知情义无价。泱泱中华文化,诗要读,画也要读。作为艺术品类的一种,国画的笔情意境以其独到的美学特质,其艺术魅力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

宣纸、毛笔、砚台、水墨、颜料……十几年来,张树贤的书房里始终飘着墨香,书桌上的宣纸一层又一层,墨星点点的毡布似乎在静静述说着主人的书画人生。同样,书架上的书和画册、墙壁上的各类现代剪纸、精美器物,仿佛也在透露着主人一生的艺术之情。

张树贤,中国美术学院毕业,曾任职文化部对外文化集团、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今日中国》出版社副总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央装帧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会长、方庄民间艺术协会会长。

IMG_0421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书房。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专业求学,心无旁骛

一走进张树贤老师家门,张老师就拿出最近新画的作品给我们看,30多张扇面铺在桌子上,有淡雅的荷花,有传神的动物,还有素丽的风景画。这些画作都以写意为主,简洁而圆厚,赏心悦目又妙趣横生。

张老师拿起一幅介绍说:“这幅叫《两逆恰落此下场》,画中的大鱼吃了小鱼,小鱼为了报复它,从大鱼的腹部出来后咬了大鱼的尾巴。是要告诉人们一个处事道理,互相争斗终归是两败俱伤,多行不义必自毙,与人相处要和谐。”

随着张树贤老师一幅幅新作的展开,故事的讲述也走进了他50多年的书画光影中。

IMG_9869.jpg-1200

张老师介绍作品《两逆恰落此下场》。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044.jpg-1200

 张老师介绍父亲作品锡制酒壶。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1943年,张树贤生于浙江温州,父亲是位颇有才华的匠人,经常做一些花纹和样式都很艺术的小物件。在父亲的熏陶下,张树贤从小耳濡目染,对艺术文化有着独有的热情和理解。

“这是我父亲做的锡制酒壶,他把它设计成一只鸟的样式,鸟的嘴巴是壶口,一闭一合很有意思。我学艺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的父亲。”张树贤老师摩挲着物架上一个精致的器物,话语中流露着对父亲的怀念和感激。

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语言是笔墨,想把国画的文章作好,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反复的推敲,韵致美感的造就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纸页纱纱,墨香缕缕,从童年走向青年,张树贤老师带着对美术与日俱增的喜爱走进了中国美术大学(原浙江美术学院)。

大学期间,张树贤在优质的专业教育下,和其他同学一样,一头扎进了绘画的丹青世界。从人物、花鸟、山水,到界画、走兽、虫鱼,从工笔、钩勒、设色,到青绿、没骨、泼彩,打基础的几年中,张树贤逐渐掌握了线条和墨色的运用以及各类表现手法。“

那时候老师和学生几乎天天在一起,课上课下都围绕绘画在交流,学生们的想法也单纯,从来没想过毕业后要去哪里就业,以后职业发展如何,心里只想着画画。”

IMG_0120.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客厅。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结缘剪纸,非遗成功

1965年,张树贤大学毕业,只背了一个行李包,独自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到了北京有人来接站,单位安排的周到,同事也对我也很照顾。”

进入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展览工作室后,张老师负责文化部一些出口的展览,1974年,被国际书店调走,从事美术编辑设计工作。

当时,国际书店在在广州交易会有个展厅,张树贤负责每一届的设计工作。有一年,他策划的书法、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吸引不少外国人驻足观看,这引起了他的思考。

没过多久,在日本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展览”,里面的文化展馆交给国际书店来办,张树贤又将绘画、书法、邮票、民间工艺等众多种类都纳入其中,没想到,日本人也对年画、剪纸、农民画这些民间艺术感兴趣,尤其是剪纸,深受日本民众喜爱。回国时,他带回了水浒108将剪纸的十多万元的订单。

要知道,在70年代,因为一项民间工艺而来的外汇几乎是前无仅有的,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于是,随着国家重视支持民间工艺大量出口,地方政府也重视起来,各地的剪纸人也都积极活跃起来,有的市区还专门成立了引导剪纸创作的机构,当地的老艺人几乎全部投入生产。

到了80年代,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剪纸协会,邀请张树贤出任秘书长,策划了几场重大的剪纸展览。在慢慢接触和剪纸有关的人和事之后,张老师又开始思考,民间艺人没有色彩的概念和造型的能力,如果是有专业绘画基础的人去做,能否带动传统艺术的创新?

张树贤拿起了剪刀和彩纸, 从此和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IMG_0319.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剪纸。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287.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剪纸。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154.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家中看剪纸杂志。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80年代初,在德国的一次展览中,张树贤慢慢摸索出外国人为什么喜欢剪纸,喜欢什么样的剪纸。“外国人喜欢两种剪纸,一种是传统地道的,认为这是中国的遗产,一种是现代创新的,符合他们的审美。”那次回国后,张老师创作了剪纸《树》,在之后的展览中,从几百幅作品脱颖而出,当时7000人民币一幅,被抢购一空。

不久,张树贤老师的剪纸在业内逐渐赞誉不绝,他的作品被选为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贺卡,剪纸《树》是沈阳市政府赠送英国第一副首相的礼品,很多作品被温州展览馆、浙江美树馆、日本富士美术馆、德国中国剪纸博物馆等收藏……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北京市委面向社会征集地铁10号线农展馆站的设计方案。张树贤在报纸上看到消息后,立刻创作剪纸投稿,两次方案被拒绝后,张老师在老家梯田的线条和形式上获得灵感,创作了一幅17米长的剪纸,最终确认为农展馆站地铁里的饰图。

以形动人,以意悦人。张老师的剪纸从来不是传统的方式,他另辟蹊径,广泛吸收东西方艺术的精髓,打开思路,用各种颜色的纸张,剪出题材、形式、内容都颇具现代感的现代剪纸。他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融入与时俱进的文化元素,在继承中发扬光大。

2006年,剪纸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申报联合国非遗的材料是张树贤老师和中央美院靳之林教授共同起草的,作为剪纸艺术的组织者、弘扬者、创作者,张树贤还多次将剪纸搬上舞台,走进服饰、翻译著作、举办博览会……

IMG_0213.jpg-1200

张树贤为10号线农展馆站创作的剪纸作品。千龙网 许珠珠摄

IMG_0232.jpg-1200

张树贤剪纸作品《文字的起源》。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087.jpg-1200

张树贤剪纸作品《树》。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东西交融,艺脉相通

中国民间艺术,犹如一株常春藤,古老而长青。艺术一脉相通,意象的获得,意境的追求,都是艺术家的审美原则,贯穿始终。

2016年,张树贤老师因在家照顾爱人,不能参与出差的工作,闲着的时候,他又再次拿起画笔,续写自己的书画人生。

那是1993年,张树贤在国际书店工作,经常接触全国的画家,“当时吴冠中先生的名气还没有特别大,但我觉得这位画家是真正做学问的大画家,因为吴先生不仅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学习现代艺术,他一直在探索两者的结合,在受到非议时仍然坚持,让我敬佩不已。”

“后来,吴冠中先生的画作越来越好,文物局想复制原作做成刻印版,文物局约我一同去了吴先生家里,借了7幅原作,印出来后拿给吴先生看,吴先生看印的不错,他感到非常高兴。”

IMG_0576.jpg-1200

张树贤老师在翻找多年设计的各种贺卡、信封、邮票。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478.jpg-1200

张树贤老师设计的博士后证书。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注重传统与现代集合的吴冠中先生是张树贤老师十分喜爱的画家,他的创作思路与原则也受吴先生影响。“我个人觉得画画要追求形式感,不能拘泥于内容的条框里,内容要服从形式,画家是自由的,艺术是不能受限制约束的。”张树贤老师说。

在张树贤老师看来,真正的艺术大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而是全面的修养,包括个人的阅历、日常的接触面、古今中外的知识体系都要有。艺术家的脑子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像百科全书一样,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深度。

写意蕴藏气度,淡雅不失内涵。民间艺术也时尚,这是种审美趋势。几十年来,张树贤老师笔耕不辍,作品既保持传统的审美气韵,又有时代特征和个人气质,他用自己的书画人生给中国的书画艺术不断增色添彩。

IMG_9996.jpg-1200

张树贤老师介绍自己的写意作品。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465.jpg-1200

张树贤老师设计的杂志封面。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IMG_0519.jpg-1200

张树贤老师设计的贺卡。 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作者:华欣欣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