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 有故事的食物(4)

2017-03-24 08:5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巧克力 有故事的食物

荷兰人的发明促成了固体巧克力

在早期,巧克力是一种极其油腻的饮料。其中富含脂肪的物质称为可可脂,它是浮在饮料表面的一层压抑食欲的物质。制造者通过加入淀粉等吸收油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一难题——这一过程就像阿兹台克人加入磨细的玉米粉一样。

在寻找分离可可脂方法的过程中,制造者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在多年的反复试验之后,1828年他们终于迎来了重大的突破。一位名叫范·霍腾的荷兰化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式的、极其有效的水力研磨机并获得了专利。他的机器可以榨取“流体”中约50%的可可脂,然后把剩下的成分研磨成粉,并在其中添加碱盐以减轻苦涩味道。他的产品被称为“荷兰可可粉”,由此很快诞生了固体巧克力。

第一条现代巧克力棒的产生应归功于约瑟夫·弗赖伊。1847年,弗赖伊发现,通过往荷兰可可粉中重新添加融化的可可脂,能够做出可塑形的糊状巧克力。

到了1868年,一家名为“吉百利”的小公司开始在英国出售盒装巧克力糖果。几年以后,另一个叫“雀巢”的公司,开发出的牛奶巧克力面市了。

在20世纪,“巧克力”一词的范围扩展到一系列人们买得起的巧克力糖果,这些糖果中添加的糖和添加剂比可可豆成分更多。

食用巧克力成为一种流行在社会精英阶层的备受欢迎的食物。同时,可可也走向大众。

灵光乍现

情人节送巧克力 谁想到的主意?

美国纽约精神研究所的专家认为,热恋中的情人脑子里被一种叫作苯乙胺的物质所覆盖,从而产生美好的情绪,而含有苯乙胺的巧克力能促使美好情绪的增长。因此,巧克力成了热恋中少男少女的“爱的粮食”,并且还以互赠巧克力表达爱意。

而第一个提倡在情人节送巧克力,则是一个俄国巧克力商人的主意。

1917年,俄国爆发革命,俄罗斯商人费奥多尔·莫洛佐夫携家逃往哈尔滨。后来他又辗转搬了几次家,最后跑到日本的神户落脚。20世纪初的日本正处在快速西化的时期。莫洛佐夫看准了民众对西方生活的向往,开了一家以巧克力为主的西式点心店。

1926年,莫洛佐夫糖果工厂开张了。1936年2月12日,在情人节的前两天,莫洛佐夫糖果公司在一个英语读物上刊登广告:“将莫洛佐夫的精美盒装巧克力作为情人节礼物,送给你的爱侣”。这是世界上第一张情人节巧克力广告。

这个广告在当时虽然不起眼,日后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在东亚的中国、韩国、日本都会在情人节送巧克力, 日本人在3月14日白色情人节送糖果,其实也是这个思路的延续,都是为了卖东西硬生生制造出来的“礼俗”。(据《中国国家历史》2017年2月号)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徐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