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老北京如何关停“污染企业”? 康熙颁旨关闭黑窑厂(3)

2017-03-20 08:41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老北京如何关停“污染企业”? 康熙颁旨关闭黑窑厂

乾隆皇帝令琉璃厂

迁至京西琉璃渠

琉璃厂位于和平门外,因历史上为琉璃烧造之地得名。据《琉璃厂沿革考》载:“元代建都北京,名大都城,设窑四座。琉璃厂窑为其中之一。分厂在三家店,派士到西山采制琉璃瓦器之原料,由水路运至海王村之琉璃窑以备烧制。”另据《琉璃厂史话》载:元中统四年(1263年),朝廷将山西榆次小赵村赵氏琉璃窑迁至今天的琉璃厂一带,时称海王村,所建窑厂称“官窑”,又称“内厂”,烧制的琉璃瓦及构件专供皇家宫殿使用。当时在厂东门、厂西门各立一块琉璃影壁,上书“官琉璃窑赵”五个大字。由于修建宫城对琉璃制品的需求量很大,还在琉璃原料的产地、京西琉璃渠村建厂烧窑,时称“外厂”。明代重修北京城时,因为修建宫殿,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成为当时的“五大厂”之一。

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琉璃厂一带变为城内,但窑厂一直经营着。清康熙年间各地书商纷纷在琉璃厂附近设摊出售书画、文具等,繁华的市井,便利的交通,逐渐使这里成为“京都雅游之所”和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由于琉璃厂仍在经营,每当烧窑时,烟雾缭绕,尘埃四起,污染严重。当时有诗形容:“窑开尘气冲天起,满眼迷蒙不见日”,“烟雾腾空上,随风锁都城”。到了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令琉璃厂迁往京西琉璃渠,与外厂合为一厂,但“琉璃厂”的名字作为地名被保留了下来,沿用至今。

关于琉璃厂“外迁”还有个传说。有一年冬至日,乾隆皇帝到天坛祭天,他登上祈年殿的高台之上,忽见西北方上空黑烟滚滚,遮天蔽日,便问随行的太监是怎么回事。太监言道:“回禀皇上,是琉璃厂在烧窑。”乾隆皇帝怒道:“那琉璃厂紧邻皇城,又近圜丘(天坛),黑烟四起,遮天蔽日,有犯皇威,弄脏城池,与民不利。传朕旨意,令其迁出京城六十里,勿以扰民。”太监不敢怠慢,回銮后连忙传旨于工部。几日之后,琉璃厂便关闭了,随后迁到京西(门头沟)琉璃渠村。

有关琉璃厂“外迁”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大致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清乾隆二十年 (1755年)前后,城内窑厂停烧,全部迁至京西琉璃渠;第二种说法是,琉璃窑在清初迁到琉璃渠村;第三种说法是,康熙末年,窑厂迁至京西;第四种说法是,光绪庚子(1900年),琉璃窑迁徙于京西。琉璃厂具体是何时外迁的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史学家普遍认为,琉璃厂的“外迁”一是避免了城市污染,二是原料和煤炭均可就地取材,减少了运输,降低了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王硕(QZ000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