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金融街”(2)

2017-03-15 08:57 北京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2、小胡同里的钱银交易市场

商业的长期繁荣也带动了其它相关行业的兴旺,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金融业。清末民初,珠宝市街内有多家铸造宝银的官炉房,钱市胡同是进行银钱交易的市场,施家胡同内有十几家银号,而银号是银行出现之前的一种金融业组织,这些先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炉房、钱市、银号、钱庄、银行奠定了清末至民初,大栅栏街区在北京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

珠宝市街南北走向,北起前门西河沿街东端,南至大栅栏街东端与粮食店街相连。此街形成于明代,清代时街上有多家经营珠宝、玉器、首饰的店铺,成为京城最大的珠宝玉石交易市场,故名珠宝市。1965年改称珠宝市街。

珠宝市街北口路西是老北京丝绸业“八大祥”之一的谦益祥。这里原是另一家老字号益和祥绸布店,谦益祥在廊房头条路北。1955年两家合并后称谦益祥,搬入现址。1978年曾更名“北京丝绸商店”,作为展示丝绸精粹的一个窗口。2000年又恢复谦益祥老字号。

清末,珠宝市内集中了26家官炉房。清代,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炉房”即是将散碎银子在坩埚中融化,铸成大、小元宝的作坊。“炉房”有“官炉”、“私炉”之分,经过户部许可,发给部照的称官炉。当时各省交纳的税银规格、成色不同,运到北京后由官炉房融铸成统一规格、统一成色、留有纹印的“官宝”才能入库。官炉房承担着类似现代造币厂的职能。

进入民国后,盛行银圆,各省纷纷设厂铸造,珠宝市炉房铸造宝银的业务逐渐终止,大部分炉房改为银号,少数停业。

在珠宝市街内路西有一条死胡同,全长50余米,是北京最窄的胡同之一,最宽处不足0.8米,窄处只有0.4米,一个身材稍胖的人都难通过,如两人相对而行,只能一人在门洞内避让,让另一人先行通过。

就是这样一条窄小的胡同,却曾是京城银钱交易市场,故名钱市胡同。它掌握着全市银钱比价行情,是全市商人关注的中心。因而胡同虽小,知名度却极高。

清中期前,货币主要以白银和制钱为主。白银就是炉房铸造的大小元宝,主要用于批发交易和大宗薪俸支付、制钱主要用于零售买卖。两者同时在市场上流通,必然有兑换,两者的比价也有涨有落,经常处于波动变化之中。

钱市胡同就是官办的银钱兑换的主要市场,胡同内有18户经纪人,他们各用砖建成方形案子,俗称“十八案”。每天清晨开盘时,经纪人站在各自案子上高声吆喝买或卖,成交后他们从中提成。来市场交易的商家知道交易行市后,立即以鸽子传递行情,按钱市的兑率作为买卖的标准,很快传遍全市。胡同尽头有一处很大的木架罩棚,就是当年银钱兑换的场所。

现在,胡同南侧有五所三合小院,都是当年铸造银锭的炉房,仔细察看,屋顶留有气窗,是当时冶炼银锭时通气用的。北侧是四家连体式建筑,二至三层楼房,中西合璧,外立面装饰十分考究,这是四家清末建成的银号。当银两与制钱被银圆与纸币取代后,钱市失去了原有功能,很多改成了银号。现在这里是民居。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