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兄弟姐妹》值得学什么

2017-03-06 08:02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俄戏剧大师作品登台 演出未启讨论已热

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请来的俄罗斯导演朵金的戏剧《兄弟姐妹》真真切切“累倒”了很多人。导演表演、舞美道具处处精良的《兄弟姐妹》令观众陶醉其中,感动其中,六小时演出时长令人意犹未尽。但早在该剧首演之前,围绕《兄弟姐妹》水准、朵金导演手法的争论便在戏剧界四散开来,3月4日的京津高铁上载满了满怀期待与疑惑的北京观众。

在当晚演出结束后,在观众席里、在京津高铁上、在微信群里,有关《兄弟姐妹》的大讨论比演出前更甚。这其实是一部1985年就在前苏联首演的戏,所有的讨论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要和人家学什么?《兄弟姐妹》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朵金

大奖傍身的戏剧大师

早在《兄弟姐妹》开演前,有关该剧的争论便在戏剧圈内沸沸扬扬了。争议的开端是关于《兄弟姐妹》是否是一部“神作”?或者用一些观众的话来说,这是否是一部“不看就后悔一辈子”的剧作?在观众期待中不断被“造神”的导演和作品已不是孤例。那么朵金和他的成名作《兄弟姐妹》是否应该被“造神”?

朵金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导演,他获得过欧洲戏剧大奖和英国奥利弗戏剧奖,他十次获得俄罗斯金面具奖。而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费奥多尔·阿勃拉莫夫小说《普利亚斯林一家》的《兄弟姐妹》则是朵金的成名作。不过该剧首演于1985年。一部三十年前的前苏联时期的戏剧作品,是否能给中国观众带来震撼?除却少数留学俄罗斯和在俄罗斯观看过其作品的专家学者,大多数中国观众还只能从有限的宣传介绍资料中了解朵金和《兄弟姐妹》。

争议

创作方式是我们玩丢的?

国家话剧院导演、曾经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戏剧学院留学的杨申于2月13日和2月27日在其公众号“深邃目光”上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

在第一篇文章中,杨申详述了他对朵金的了解和看法,他介绍了朵金重要的戏剧成就、所获戏剧奖项,回顾了自己多年间看待朵金和其作品的心态变化,他也分析了朵金走出俄罗斯、成名于欧洲的深层原因。杨申认为,在伟大的戏剧成就之外,朵金在国际剧坛的戏剧地位也有着外在因素的影响,《兄弟姐妹》的伟大意义在于他敢于将当年斯大林时期的农村贫瘠与错误政策重新提出并引起“俄罗斯人何去何从”思考。但从另一方面讲,创作前后正值戈尔巴乔夫上台,很多政治因素也影响到了艺术。可以确定,在戈尔巴乔夫准备大刀阔斧改革时,朵金恰好站对了舞台。

在2月27日的文章中,杨申提出了“列夫·朵金的创作方式,是我们玩丢了的”的观点,他认为朵金“随着创作改编而非先改编再排练”的方法并不值得中国观众为之大惊小怪,“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戏剧曾经早就出现过像朵金这样的工作方法,甚至比他更强。但是又怎么样呢?有过,但是玩丢了。”

这两篇文章在演出前激起了关于朵金和其《兄弟姐妹》的热烈讨论。“我们必须要去看戏,但《兄弟姐妹》到底好不好看?”成了讨论的焦点话题。观众在未看戏时便开始讨论此话题,此现象颇为有趣。“一家之言”只能供观众参考,但这两篇文章对于观众看待著名艺术家和其作品的视角与思路具有一定启发性。

演出

现实主义力量引轰动

3月4日,《兄弟姐妹》在天津大剧院首演,获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兄弟姐妹》改编自俄罗斯作家费奥多尔·阿勃拉莫夫的《普利亚斯林一家》四部曲中的第二部《两冬三夏》和第三部《十字路口》。这部演出时长六小时的剧目展现了前苏联北部一个名为“新生活”的集体农庄中村民的经历:在上半场演出中,妇女们用看上去风骚戏谑的行为宣泄着她们对死去的丈夫的怀念和她们巨大的悲伤。丈夫在卫国战争中牺牲,留下她们独自品味生活的辛苦与孤寂。朵金很精巧地处理了妇女们的群戏,无论是在欢快地游戏或是迎接村里少数从战场生还的士兵,她们总是周身上下满载着乐观与幽默,但在这表面的欢腾之下,演员快速的情绪转换却常把观众拽入她们深不见底的悲伤中。物质的贫乏、孤独寂寞等等问题仿佛都被悲伤压倒了。

相比于上半场演出在观众心中激起的同情,下半场演出似乎更令观众感慨良多,因为下半场演出集中于对集体农庄生活的展现之上。上级党委对集体农庄成员超越其能力的无度索求令所有人不堪重负。但在如此痛苦的生活中,人们并不能团结一致,背叛和出卖的行为让小人物成为影响历史洪流进程的一分子。与上半场演出相比,下半场演出明显让观众心情更为压抑,也激起了很多观众对于中苏相似历史时期的追溯。

73岁的导演朵金和演出该剧的圣彼得堡小剧院的演员们赢得了观众们持久热烈的掌声。尽管《兄弟姐妹》距离首演已有30年时间,但其凭借对历史精彩的写实而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心灵震撼,尤其是圣彼得堡小剧院年轻演员们的表演,更令人体味到斯坦尼学派的持久魅力。

反响

《桑树坪纪事》应复排

如此精彩的演出会令我们反观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戏剧创作。早在演出开始前,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曾经发朋友圈提及中央戏剧学院前任院长徐晓钟编导的农村题材话剧《桑树坪纪事》。他感慨道,这部好戏只存活在少部分观众的记忆中以及几代戏剧人的口口相传中。多年来他一直呼吁能重新复排该剧。

《兄弟姐妹》演出结束之后,不断有观众和记者提起《桑树坪纪事》。没有看过其现场演出的戏剧专业学子,大都观看过该剧的演出录像。“我们应该复排《桑树坪纪事》”,不止一位观众发出了如此感慨。

《兄弟姐妹》带给中国观众的影响还远未结束,已经有很多评论对该剧进行了高度赞扬。在赞扬之外,我们最终要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培养圣彼得堡小剧院那般水平齐整、艺术理解力强的年轻演员,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如何用更高的戏剧水准来在我们的舞台上展现和反思我们的历史。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王菲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