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藏的“圣旨”不一定是圣旨哦(3)

2017-02-28 11:3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你家里藏的“圣旨”不一定是圣旨哦

程序复杂,康熙年间才有所简化

从制作到颁布,诰命与敕命几经流转。先是杭州织造局和江宁织造局按照定式专门织出空白的诰命和敕命,递送宫中以备使用。文官和武官若想获准封赠,需要先得到皇帝的恩准,这中间的提请过程分别由吏部验封司和兵部武选司负责。

接下来便是诰敕具体内容的撰拟,先由内阁汉票签处草拟文稿,次由翰林院查看,之后再进呈皇帝审定,撰拟过程至此才算完成。诰敕的书写则交与内阁中书科,该机构需事先领取备藏于宫中的空白诰敕,满、汉中书分别将满、汉文稿誊录于上。在钤盖“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之前,还要交给诰敕房核对。

上述繁复的撰拟过程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又有所简化。这一年,朝廷改变此前仅固定句数的做法,改为各按官职拟出固定文字,以备使用。待封赠之时,内阁只需在定式文稿上填写官员姓名及颁赐时间,再交与中书科缮写即可。除极少数诰敕系皇帝准许特别撰拟外,大部分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官员领到诰敕后,需要上奏谢恩,整套流程至此结束。

如有遗失损毁,还得交“罚款”

尽管诰命或敕命历经数度审查之后才颁予臣工,但疏忽或错误之处仍然存在,遗漏官员履历、乃至误写官员姓名的严重错误都曾出现过。当满怀期待的官员在接到诰敕后,发现文书竟然有误,其郁闷愁苦,可想而知。因此清廷规定,若有上述错漏,受封者可申请改正,将诰敕返还吏部,再由吏部交给内阁更正,不过这又需要相对漫长的等待。

诰命和敕命既是家族荣耀的象征,同时也是皇恩与荣典的体现,如何妥善保存至关重要。从现实角度考虑,八品以上官员除自身获得封赠外,还可据其品级高低封赠一代至三代不等,这就决定了诰命与敕命需要反复使用、多次上交书写。故而获赐官员一家既要不时查看,避免诰敕遗失,又要精心保管,防止其受污受损。清朝规定,如果诰敕出现损毁,受封官员将被罚俸银六个月;如系天灾所致,则允许上报补发。

在儒家观念弥漫的传统社会中,获赐诰敕、荣及门楣在士人心中的分量不言而喻,一些有条件的读书人也因此选择走上仕途,而非终老乡野。林光(1439-1519)为明代岭南地区颇有声望的学者,问学于当时硕儒陈献章(1428-1500),并受其影响一度隐而不仕。父亲去世后,林光因未能为父获取封赠荣耀而深感遗憾,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一再表达“荣封禄养,自壮至老,夫复何憾”之意。林光后来不顾师友的反对,决意入仕为官,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荣及父母的考量。

诰命和敕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存世者多收藏在档案馆、博物馆和图书馆等文博单位,散藏于民间的也不在少数。这些文书历经百年沧桑,虽世殊时异,仍辗转流传,记录下曾经的名门望族在历史演进中的变迁与兴替,今人也因此能够感知到历史的更深处。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