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两位“博物君” 一本《海错图》

2017-02-24 14:04 中国文化报

来源标题:两位“博物君”,一本《海错图》

张辰亮,一名“80后”北京小伙,《博物》杂志的编辑和官方微博的运营者。网友见到不认识的奇怪物种往往会拍下来,甚至是画下来在线问张辰亮是啥。他不仅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口吻时而“高冷”时而诙谐,以此“圈粉”众多。张辰亮记得自己刚接手微博的时候粉丝数量是2万,如今已达608万,网友也给了张辰亮一个响亮的名字——“博物君”。

1698年(清康熙三十七年),一位名叫聂璜的人绘制一本叫做《海错图》的图鉴。用张辰亮的话说,这位生活在清朝康熙年间的“前辈”是真的“博物君”,他对沿海的生物非常感兴趣,从天津到福建的海岸线都成了他的目标,他遍寻渔民和当地人,收集300余种生活在海边的生物信息,通过寻访见闻,最终绘制成《海错图》。

遗憾的是,聂璜绘制完成《海错图》后,这部作品和他本人便销声匿迹。直到清雍正年间,《海错图》才被太监苏培盛传到宫中,后成为乾隆帝的心爱之宝,留在了宫中。300多年过去了,两位“博物君”虽无缘相见,却缘起《海错图》……

被“清奇”画风吸引

张辰亮还记得,自己上中学时去故宫游玩,恰好遇到故宫书画馆做展览,身为一名生物爱好者,张辰亮被一组清宫旧藏的画谱吸引了,其中不乏《鸟谱》《鹁鸽谱》这样的工笔巨作。他不经意发现,名为《兽谱》的藏品中竟然绘的是一头通体黢黑的母猪,觉得很有意思,正在思考皇家画谱居然有如此普通的物种,《海错图》映入眼帘。按照张辰亮的话来说,这组图画风实在太“清奇”,与其他那几组画风完全不同,有些接近漫画,甚至还有几分卡通的样子,可以用“可爱”来形容。

那次观展,张辰亮印象深刻,回家就开始查“海错”的意思。通过翻阅资料他发现,“错”是指种类繁多错杂,“海错”便是指海洋中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海错图》是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图谱。

中学毕业后,张辰亮选择了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和害虫防治专业学习,在研究生阶段,他的方向是昆虫分类学,他选择了研究半翅目昆虫,并专注于一种叫做“臭屁虫”的昆虫研究,不过很快他发现,科研并不适合自己,也不希望把本来的爱好变成枯燥的事情,于是他放弃昆虫研究而加入《博物》杂志,成为一名编辑的同时,致力于做一名科普工作者。

2014年,《清宫海错图》一书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张辰亮异常兴奋,火速购买,打开书的那一刻仿佛被拉回了中学时代,曾经那些画风“清奇”、隔着玻璃展柜观展的画面重新显现,短暂的兴奋过后,张辰亮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隔空对话,侦破“悬案”

仔细阅读后,张辰亮发现,《海错图》实证性很强,准确度也很高,书中介绍了371种沿海生物和非生物物种,不仅如此,还有聂璜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奇闻逸事、风土人情。当然,《海错图》中还有一些“不太靠谱”的地方。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的描述绘制外形;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信息混杂。

在故宫出版社推出的版本中,编者还特意邀请中科院的专家,将聂璜画的物种和今天的物种做对比。这部分内容也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聂璜所画的鳄鱼被专家鉴定为马来鳄,但是张辰亮通过自己所学知识与聂璜的描述进行比对。根据原作记栽“长二丈余,身有甲,四足短而有爪,口方而阔,尾不尖而扁”,再结合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张辰亮认为,聂璜所画的鳄鱼应该为湾鳄而非马来鳄。

这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进一步加深了张辰亮的好奇,同时也激发了他的“侦破”欲望,在探索和解读《海错图》的过程中,张辰亮觉得自己是在与一位几百年前的科学爱好者隔空对话,他希望通过自己所学进一步正确解读聂璜的作品。于是,张辰亮重新调查《海错图》,他用当代生物学知识分析书中的海洋生物,不仅要大量翻阅资料,同时还利用出差和旅行的机会实地搜集素材并考证,连沿海城市的海鲜市场也不放过。长期下来,辽宁、福建、广东、广西等我国沿海地区,以及日本、泰国都留下了张辰亮的足迹。此外,他还调动朋友帮忙考证,甚至加入了一个动物保护组织,和团队一起去采样。因而,除了确定物种名称以外,一些当下有趣的细节和故事也被张辰亮记录下来。2016年底,张辰亮所著《海错图笔记》面世。

《海错图》共4卷,其中前三卷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而第四卷则被台北故宫收藏,对于张辰亮来说,还没有看到第四卷是一种遗憾,同时这次《海错图笔记》只梳理了30种生物,张辰亮希望未来两年再出两本《海错图笔记》,把剩下的一些物种进行考证和再编辑。

“靠谱”的科普长啥样

“靠谱”的科普长啥样?这是网友较为关注的问题。张辰亮回忆:“我小时候的科普读物,基本上都是‘不靠谱’的。”张辰亮口中的“不靠谱”首先来自于数量上稀少,很长一段时间除了《十万个为什么》以外,基本上没有原创的科普读物,而大量引进的西方或日本的科普读物也因翻译问题变得“不靠谱”。

据了解,早先对于科普读物的翻译工作,出版社一般会选择外语翻译专业的人来做,但有很多科普读物因此而无法承担科普功效,因为此类读物的译者不仅需要语言功底,也要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现在,大部分出版社会请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翻译,或聘请爱好者团队来做,专业性和可读性随之提高,科普读物种类也更丰富。

张辰亮坦言,如今人们慢慢对科普有了兴趣,这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多地拥抱大自然,对博物感兴趣,进而可以多渠道接触到各方面的博物知识,渐渐地就会对其中的某领域萌生兴趣,进而可能成为爱好者。换句话说,科普已经度过了启蒙阶段,各种科普活动、出版物多了起来,人们的兴趣愈发浓厚,更愿意花精力、花钱去关注科普。同时,这对科普工作者也是一种考验。单就如何让人们愿意看科普读物、节目等而言,科普工作者应向广告从业者学习。打个比方,广告相当于给产品做科普,新颖的模式才会让大众有兴趣了解、购买产品。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胡克非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