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萍:中国抽象画的女性先行者

2017-02-14 13:57 中国文化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李青萍:中国抽象画的女性先行者

看到李青萍的画,几乎每个人都会被其强烈的色彩、不寻常的构图所震撼。我听到许多人说到李青萍,语音就会提高,不仅被她的作品深深打动,也为她的人生所感叹。

有些时候,总会遇到奇怪的事情。2014年,李青萍的养女李美壁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找我。谈起李青萍曾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职工,我疑惑,问人力资源部才知道确有其人,而这个名字明明在哪里听说过,却又想不起来。看到画册,忽然想起,若干年前,在湖北开会,会后参观湖北博物馆。就是那天从博物馆出来,看见一个建筑挂着一个画展的很大的招贴,恰恰是“李青萍画展”。其色彩带着一点忧郁。当时,我没有听说过这位画家,还想,这不是一位年轻的画家,而是艺术气质极强的画家。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遥望吧。

147

李青萍(1911—2004),原名赵毓贞,又名李瑗,湖北荆州人,油画家。1931年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7年在新华艺专研究生班攻读西画,同年应聘到吉隆坡“坤成女中”任艺术主任。1951年调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文革”结束后平反,重返画坛。创作出一批让艺术界耳目一新的抽象泼彩画。曾任江陵县社会福利院荣誉院长、县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政协委员。出版有《青萍画集》《青萍旅行日记》《李青萍画集》等。

“画无女儿气”

李青萍,原名赵毓贞,1911年11月16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荆州城赵家老宅。赵家是书香门第,自李青萍爷爷起开始衰落,父亲赵敬臣小时受过私塾教育,擅长琴棋书画,是女儿学画的启蒙老师。

1926年,她在徐向前夫人黄杰组织的江陵县第一个妇女协会做宣传员。1927年,李青萍参加中共发起的“声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群众集会,遭到通缉,加上国民党川军连长的逼婚,李青萍女扮男装,只身逃往武汉改名李瑗,就读于武昌女子职业学校,学习美工、刺绣、音乐,启蒙老师是戴敏奇。

1931年,李青萍考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美术教育系。李青萍第一次见到油画,马上被其表现手法征服了。李青萍临摹古代和中国现代水墨画家的作品,同时开始学习油画技法。唐义精校长曾断言她会成为一名真正的美术家。1932年,经唐义精推荐,李青萍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图音系。李青萍在此接受印象派、后期印象派等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影响了她一生的创作风格。

1935年,李青萍从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她的作品受到徐悲鸿先生赞扬。不久,她任上海普爱中学、上海安徽中学音乐美术教师。1937年,李青萍受马来西亚吉隆坡坤成女子中学聘请,做音乐美术教师、艺术主任、游艺部副主任。她向印度泼彩图画师沙都那萨学习的印度泼彩色画技法,影响了李青萍的一生。

1941年,李青萍负责徐悲鸿先生举办的抗日筹赈义展,其间徐悲鸿先生为她作肖像画一幅,又取远离祖国浪迹萍踪之意将李青萍的画册命名为《青萍画集》。从此李瑗改名李青萍。《青萍画集》(第一集)由新加坡南洋商报社出版,书名由徐悲鸿题签,扉页是徐悲鸿画的那幅李青萍油画肖像,接着是徐悲鸿书写的题词“艺术第一”和他撰写的序言。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南洋各国相继沦陷,坤成女子中学停课,李青萍决定回国。回国途中,李青萍所乘汽车遭日机轰炸,冲入了大海。附近泰国渔民将她救起,此时,李青萍已奄奄一息。由于泰日联盟,情急之中,同伴们谎称李青萍是汪精卫的家属,才进了医院。不想这一“谎称”成为她一生的“罪证”。

1942年至1950年,这一段时间是李青萍创作的一个黄金时期。先后在日本及中国武汉、上海、无锡、北京等地举办画展达50多次,并将画展收入全部捐赠给为抗战牺牲的烈士家属和灾民,她的善举得到以宋美龄先生为首的社会名流的支持。李青萍在北平举办画展期间,齐白石高度评价说:“李青萍小姐画无女儿气。”李青萍赴东京、大阪、横滨等地举办画展,被日本美术界誉为“中国画坛一娇娜”。

146富士山(油画) 1983年 李青萍

“如果有来世,我还要画画。”

1949年,李青萍受郭沫若之邀,赴重庆与人民解放军“二野”的文工团团员一起,为庆祝西南解放举办义展。1950年,她在武汉参加了由张振铎等6人发起的“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画展”。

20世纪50年代初,梅兰芳、郑振铎、吴素秋、周信芳、马少波、李青萍等到北京在文化部任职。工作期间,常与徐悲鸿、田汉、郭沫若、沈雁冰、齐白石等人交往。还受周总理委托,赴故宫临摹“慈禧太后观戏楼”。

1951年,李青萍从文化部调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图片画册编辑室工作,负责审阅中外美术作品。李青萍因厌倦政治学习而受到“左倾”路线影响,被遣送回原籍。之后的近30年间,她多次被关押。在江陵县的那段岁月里,李青萍没有钱,只好去捡垃圾,在她捡的废品下面,藏着一些大小不一的纸片和别人用剩的广告颜料。晚上,没有电灯,李青萍用捡来的广告颜料在煤油灯下,在马粪纸、瓦楞纸上练手笔。没有调色油,她就用煤油替代,这样简陋的条件也能画出她意外的效果。这段时间她的生活质量极为低劣,而她的精神生活也许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愉悦。

“文革”结束后,李青萍得以平反,重返画坛。1986年,江陵县文化局在福利院会议室为李青萍举办了画展。这是一个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画展,画框是李青萍和弟弟一起做的,粗陋低劣。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中,上上下下放满了她几百幅作品。展标也像“文革”的大字报标语。主管文化的领导看不懂她的作品,派人拿了一些作品到武汉,让美术家们鉴定。画家汤立曾在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工作,他清楚地记得这件事,当时专家们看后大吃一惊,连连称赞。湖北美术家协会派鲁虹、聂干因等人赶到荆州,商议在武汉筹备李青萍的画展。同年7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等4家单位在武汉举办了“李青萍画展”,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周韶华、杨立光、鲁慕迅、彭德、刘依闻、汤文选、严善錞等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的画家对李青萍的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0年,北京举办亚运会,李青萍通过国务院侨办向亚运会捐赠了十幅新作。李青萍还先后向上海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等单位捐赠画作共约400余幅,其中大部分为手稿。

2004年,93岁的李青萍在荆州寓所去世。临终前,她对家人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画画。”

孤独探索的中国抽象画先行者

现在回头看,李青萍在1952年后,实际上是一个人孤独地在艺术道路上探索。尤其是社会的不公,让一个曾经见过大世面的女人几经沉浮。35年来,她几乎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创作。无人在她的创作过程中指指点点,她也看不到艺术世界的变化,在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李青萍可能都是一个唯一。她可以完全沉浸于绘画的想象世界中,用破旧的只要能找得到的纸板当作画布,用捡来的几乎一点点残余的颜料构思,甚至“奢侈”地泼彩。

《生的回声》作于1982年,是李青萍平反后的第一幅作品,粗壮的黄色笔触回旋激荡,象征生命的往复,一棵青年时的记忆——椰子树,直上云霄,这也许是她的自况吧。后来,李青萍解释说:“此画名为《生的回声》,是我平反恢复公职后的即兴之作。画中,我将过去与未来、世俗与宗教、现实与理想融为一体。橙黄色圆形象征太阳,地球与宇宙万物生灵在运转,椰树象征着我对南洋生活的深情眷念和我曲折而坚韧的一生。”

《婚礼》《表妹》强调意象的表达,浪漫的笔触中显示出极强的绘画功底。《富士山》充分展示了画家对色彩的把握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即使同时代的年轻画家们也难以有此观念的突破。还有那泼彩的作品,有浪漫的风景、朦胧的人物和意象的花卉,她将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印象派巧妙地融为一体。

人民美术出版社有两位终身未嫁、而在美术事业上有巨大成就的女画家,一位是中国工笔仕女画第一人——王叔晖,一位是在抽象画领域的先行者——李青萍。前者为大家所熟悉,后者因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所埋没,但李青萍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艺术精神支持着她,35年后终于迎来拨乱反正的时代。她创作出大量的作品,释放出迷人的能量,令人震撼!她独有的个性与绘画艺术的天分,在中国的绘画史上立有一席之地。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