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共中央贺电称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名师是他!(2)

2017-01-16 08:5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马相伯打小天资聪颖,好学成癖,年仅12岁的他,便瞒着家里,离开家乡江苏丹徒(今镇江),独自徒步11天到上海求学。在徐汇公学,少年马相伯展现了惊人的天赋,精通8国文字和多门学科,14岁就当上了助教,31岁就获得博士学位。

1876年,马相伯以惊艳的才华,登上了清朝内政外交的政治舞台,与弟马建忠成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投身于洋务运动中。后因马建忠参与《马关条约》谈判,一时间,马氏兄弟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卖国贼。

1897年,58岁的马相伯,自以为大限将至,于是将3000亩田产全部捐献给耶稣会,一来作为重返教会的条件,二来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还有40年的时间为中国的教育做贡献。

早在1886年,马相伯借机去欧洲考察了几所著名学府,大发感叹:“自强之道,以作育人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或许,“教育报国”之志,就此便扎根于马相伯心底。

让他没想到的是,耶稣会得到田产之后,却对办学的事儿兴趣不大。马相伯只得哑巴吃黄连,打掉牙往肚里吞。所幸时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的蔡元培,深知马相伯的重量,找来24名学生,一起拜马相伯为师学习拉丁文。

从此,马家客厅变成了学术之地,学生们在这里学完拉丁文学数学,学完数学学哲学,日后的他们与老师一样名声赫赫:蔡元培、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胡敦复……

随着学习班的名声远扬,又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纷纷加入“马家军”。1903年,马相伯创办了震旦学院,出任院长,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终于横空出世。“震旦”为梵文,“中国”古称谓,有“日出东方”之意。

由于是借教会之力创办的学校,教会企图强迫学生信教,于1905年初,让马相伯“无病就医”,夺回震旦的控制权。这一举动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不满,几乎全体签名退学。

退学学生推举邵力子、于右任等7名代表,找到马先生说:“马院长,我们已经退学,但我们还要读书。”学生们诚恳的话语感动了马相伯,他决定冒着与教会彻底决裂的风险,另办新校。

囊空如洗的马相伯,费尽周折,多方募捐和筹款,于1905年9月在上海吴淞又办起了一所中国后来的名校——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马相伯为第一任校长,在现今复旦大学高贵的血管里,依然流淌着马相伯的血液。

然而,不仅如此,在余下的33年生涯里,马相伯还参与了另一所名校——辅仁大学的筹建,还曾应邀临时担任过北大校长。

责任编辑:徐鑫鑫(QF0014)  作者: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