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京城】忆辅仁大学 北平古都学府的一片净土

2016-12-19 08:56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宫殿、园囿、寺庙是古代北京建筑文化的精髓。而平静地立于马路旁或胡同中的“洋建筑”,与北京冬日灰色阴沉的天空映衬,显得低调内敛。现代人步履匆匆,无暇顾及这些,这些“洋建筑”却早已看惯了百年风云。

辅仁大学旧址位于定阜街路北,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三三两两有学生出入,再往东走就是游人如织的恭王府花园了。上世纪30年代,北平的天更蓝,辅仁大学里,身着粗布衣服的学生熙来攘往。当年还有个顺口溜:“北大老,师大穷,唯有清华可通融。辅仁是个和尚庙,六根不静莫报名。”点出当年辅仁以男生居多。

50
1929年,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南部的马圈和花园前空地上筹建主楼,聘请德国人爱德伯格·格瑞斯耐担任设计。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51
辅仁大学主楼设计风格与清贝勒载涛府邸花园毫无违和感。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涛贝勒府的花园空地成就一所大学

辅仁大学是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很早就接受西方文化洗礼,在早年保守的学风中,是能与北京大学各领风骚的名校。当年北平四大名校中,除北大、清华、燕京外,就是辅仁。1912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人士马良(字相伯)、英华(字敛之)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在中国创办大学。1913年,英敛之曾在香山静宜园创办辅仁社,主要为培养各省教会中青年子弟,传授文化知识。校名取自《论语·颜渊》“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意,到1918年因故停办。

1925年,罗马教廷委派美国圣本笃会在北京创办公教大学,学校沿用“辅仁社”之名,聘英敛之为社长,成立国学专修科,作为升入大学的预科,是辅仁大学的前身。1926年1月,陈垣先生受聘为北京公教大学副校长,1927年更名为辅仁大学。1931年在南京中央政府教育部正式立案。1950年10月由中央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院系调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共有27年历史。辅仁大学有知名校友50多人,其中有刘乃和、邓昌黎、叶嘉莹、邓肇豪等。

辅仁大学校址在清贝勒载涛府邸南部的空地,当时以16万美元永久租用。1929年,辅仁大学在涛贝勒府南部的马圈和花园前空地上筹建主楼,聘请德国人爱德伯格·格瑞斯耐担任设计。整体设计风格与周边故宫、北海的中式传统建筑相得益彰,形成这座中西结合的门楼。四面围楼和中间楼房围成两个天井,外墙磨砖对缝砌造,墙身厚重,收分明显。青石构造的地板,门窗是传统木制雕刻。教室外观由青砖打造而成,墙面依旧平整,挂着一些老照片,平添历史氛围。

52
校舍正面是个四层挑高的传统中式建筑,门窗是传统木制雕刻。院落中树木丛生,尽是乌鸦喜鹊栖息。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53
涛贝勒府花园古朴典雅,绿树成荫。这里依旧保留着清代宫廷的痕迹,长廊、楼亭、花厅、假山,一个都不少。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55
1970年11月,陈垣(右)与启功。(资料图)

和老师情同父子的启功

当时,高校正推行“中国化运动”,按照北洋政府教育部章程,校方聘请陈垣为校长。在陈垣的苦心经营下,辅仁大学发展迅速,蒸蒸日上。

正是陈垣慧眼识才,只有中学文凭的启功才能任教辅仁大学国文系,之后一直留任北京师范大学。《启功口述历史》中有记载启功与恩师陈垣的过往历史,陈垣校长不但教怎样教书,而且教怎样读书做学问。陈校长做学问非常严谨,强调治史学在史料的搜集和使用时,来不得半点马虎,一定要使用第一手材料,搜集材料时一定要“竭泽而渔”。

启功三进辅仁都与陈垣有缘,“回想我这一生,解放前有人不屑我这个资历不够的中学生,眼里根本不夹我地把我刷来刷去;解放后又有人鄙视我这个出身不好的封建余孽,舍你其谁地把我批来批去,各路英雄都可以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一番,以示他们强者的伟大与左派的先进,但老校长却保护了我,每当我遭受风雨的时候,是他老人家为我撑起一片遮风避雨的伞盖……”是校长陈垣给予这位自幼丧父的晚辈以父亲般的关怀。

当年心志海棠依旧

自2011年开始,在北京恭王府,每年春天海棠花开时,都会举行一个古典诗词创作、吟诵的雅集。海棠雅集本身就是一段历史,吟诗诵词,品味传统文化,不同时期的海棠雅集记录下很多珍贵的人与事。始于恭亲王时期的海棠诗社,兴盛于民国,辅仁大学时期,校长陈垣约京城学人到恭王府一聚,吟诗作赋,效仿前人,成立了海棠诗社。王国维、余嘉锡、陈寅恪、鲁迅、顾随、张伯驹、沈伊默、启功、周汝昌等名家多流连于此,并互有唱和,极尽风雅。

叶嘉莹先生与海棠雅集的“历史情愫”则有75年之久。“恭王府背后有一座两层楼房,叫做瞻霁楼,那就是我们当年的女生宿舍。”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当时恭王府便是辅仁大学女校读书上课的所在。“入学不久,我就听说了恭王府后园的庭园花木之美,也听说了后园中每年春季海棠花开时,师长们都有赏花吟诗的雅集,只不过我当日只是一个初入学的本科生,当然无缘参与此一盛会。”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回忆那时海棠雅集的盛况。

到了大学二年级,顾随先生担任叶嘉莹所学的唐宋诗课程的老师,读到老师诗词作品中一些吟咏海棠之句,她更增加了对恭王府海棠的向往。直到2014年,再次走上瞻霁楼头,她70多年的向往终得实现。

54
辅仁大学旧址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千龙网记者 纪敬摄

北平古都学府的一片净土

民国知名学府辅仁大学与抗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记者电话联系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的孙子历史学家陈智超。已经82岁的陈智超先生向记者介绍了,当时身为辅仁大学校长陈垣为何坚信自己要留在北平。

七七事变后不久,日军占领了北平城。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迁,大批师生南下。当时,辅仁大学没有南迁的打算,陈垣校长认为沦陷区需要有一批人留下来主持正义。辅仁大学由于教会背景虽未被日伪接管,但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干扰。辅仁大学不接受伪教育部命令,仍遵国民政府之学制及校历、假期规定,使用原有教材,保持了北平古都学府的一片净土。

“抗战时期祖父陈垣留在沦陷区的北平,维持辅仁大学继续教育学生,在公开场合比如校庆、运动会上发表演讲,这一时期发表的著作也是利用历史来抨击敌伪汉奸。” 陈智超说,“祖父觉得自己有责任留在北平。”

陈智超著《殊途同归——励耘三代学谱》中提到,在辅仁大学,祖父利用一切场合教育学生。1942年4月,辅仁大学举行返校节,照例要开运动会。陈垣在运动会开始时讲述了一个孔子开运动会的故事。他说《礼记·射义》篇记载,孔子曾主持射箭比赛,让子路把门,宣布有三种人不能参加,“贲门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即败军之将、为敌人做事的、认敌作父的三种人。宣布完三条,不少人都溜走了。他巧妙地在公开场合警告汉奸,也是教育学生把名节放在第一位。

在大学讲坛上,陈垣以抗清不仕的顾炎武《日知录》和全祖望的文集做教材,以此勉励学生爱国。他还利用史学研究作为武器,连续发表史学论著,抨击敌伪汉奸。并且写成《明季滇黔佛教考》《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等宗教史论文及《通鉴胡注表微》,都含有讽今喻世﹑抒志表微的用意。

如今,辅仁大学校门处有几株玉兰树,春天时特别抢镜,过往行人也会驻足留影。这些青石教室、石狮栏杆并不与玉兰争芳,历经世事近百年,还有什么没见识过。(记者:纪敬)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