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祥:京味文学的根本是文化寻根

2016-10-27 17:0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京味文学本质性的东西还是属于传统的,属于老北京的。新北京已经很难用“京味”来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世界文学。京味的东西应该站在北京的本土,对文化有一种寻根,我认为这是京味文学根本性的东西。”10月24日,叶广芩京味文学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刚结束学校会议匆匆赶到会场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庆祥对记者说。

京味文学是传统的,区别于新北京文学

杨庆祥认为,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来看确实存在京味文学这样一个流派,以一个广义上的北京的语言、文化为创作的形式和内容的文学流派。“京味文化是在一个现代化的语境里面的一种地方文化和民族性文化的再现”。杨庆祥说,这是他认为的京味文学的主要指向。

现在对京味文学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讲京味文学,这里面就暗含了传统性的东西,国际化的北京就不能算到京味文学或文化里面;另一种观点是,新北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有新的形象,新的文化取向,这些东西也应该算是京味文学。杨庆祥倾向于第一种观点。

他说:“在一个广义的意义上去讨论京味文学的话,可能会让它真正的本质性的东西被稀释掉。”杨庆祥认为,北京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文化之根可能会被阻断,在这个意义上,能够再去书写老北京可能更重要,而那种新的北京,可以放在更大的普及面上来表现,比如北漂文学。他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其实是比较大的。

从表现形式上,杨庆祥认为京味文学本质性的东西还是属于传统老北京,新北京已经很难用“京味”来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世界文学,因为大部分的青年作家受过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想象这个世界的方式,已经高度西方化了。“京味的东西还是应该站在北京的本土,对文化有一种寻根的东西,我认为这是京味文学根本性的东西。叶广芩是非常典型的京味文学作家代表,她所有的写作都是在写北京,写她的家族,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特别深沉的文化的兴亡感。”

文学流派的划分应该是短暂性的,京味文学应当抵达更广阔的世界

京味文化是现实存在的一个文学流派,但是从文学观念上来讲,杨庆祥并不赞成把文学分成京味文化、海派文化等各种流派。

“我认为文学就只有好的和不好之分,我对这种划分持怀疑态度,而且我觉得它只是一个短暂性的行为。”杨庆祥说。他认为,最终这些京味文化、海派文化等流派都是一个小的时段内一种写作的潮流,或者对某种文化取向的界定,最后它们都将形成一个大的体系,一个中国的文化或者汉文化的体系,在这个体系里,这种流派的东西最后就消失了,它的最好的部分就变成了以汉文字为书写体系文化中的一部分了,作为对这个体系的丰富,而一个派别本身作为文化的独立性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好的作家可能会从’京味文学‘出发,然后抵达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中国的文化也是这样,从中国本土的情况出发,但是最后要给整个世界提供一个开放性的文化范本。”杨庆祥最后说道。(记者李思瑾)

人物简介:

杨庆祥,男,1980年生,原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00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特邀研究员。

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出版有《分裂的想象》等著作多部,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等多种奖项。

同时从事诗歌写作,出版诗集《虚语》等,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新锐奖”等奖项。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李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