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论坛上,几十位艺术风格迥异、创作题材各具特色的作家和著名评论家从各自创作角度意见纷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对当代文化,尤其是北京的文学、文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度的分析和探讨。
14日上午,“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京举行。图为论坛现场。
千龙网记者采访了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他说,今天的高峰论坛特别好,大家可以争论,提出自己的看法。针对北京文学和文化,实事求是地讨论问题,对于北京文学,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讨论它的立意性。
14日上午,“北京十月文学月”活动——“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京举行。图为著名文学评论家陈福民在论坛上发言。千龙网实习记者许珠珠摄
北京文化和北京方言
说到北京方言和北京文化的关联,陈福民认为,我们身在这个地域,受这个地域文化的影响,语言只是文化的外部特征之一,用地道的北京话也不一定能够深刻地传达出北京精神。
文学作品需要有历史感
在谈到北京文化的内涵时,陈福民说,北京的胡同、门楼,这些文化的外部特征很有特点,文学作品中对这些外部特征的描写,可以更深刻、更精确地传达历史当中沉淀下来的北京文化精神。像作家叶广芩和石一枫那种带有地域性的北京文学表达得相对较好,不仅外部特征好,有着方言体系,更重要的还是有着历史沉淀的厚重文化感。
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选择
现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止很多年轻人,甚至一些相对专业的人士,对书籍或者知识的判断标准也是存在一定的障碍。就这个问题,陈福民表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过去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就像韩愈说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经典的书籍和老师讲解,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两个渠道。相对于过去的经典至上,当今的知识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有崩塌之势。文化和知识的传播渠道,最好还是传统的渠道;在选择读物的时候,传统渠道也更为可靠。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家,陈福民的日常工作有一部分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品评。真实详尽的书评也可以成为我们广大文学爱好者选择书籍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记者王漓鹂)
陈福民:
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谁是今日之“拾垃圾者”》《伟大时代的小丑之见》《文化变迁时代与网络文学》《消费时代的文学观》《艺术或历史:小与大的博弈》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