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北京十月文学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著名作家祝勇作了《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名画的千年传奇》的演讲,生动讲诉了韩熙载为官时期达到人生顶峰,而后人生大起大落,直至家业败落沿街乞讨的故事,为文学和历史爱好者献上了一场知识盛宴。
著名作家祝勇作《韩熙载夜宴图——故宫名画的千年传奇》演讲。千龙网记者 鄂晓颖摄
祝勇从小就喜爱看书,父亲的两大书柜里装满了毛主席著作、鲁迅文集和一些历史书。“那时候没有儿童读物,能看的书很少,虽然看不太懂,但确实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兴趣爱好。”
上中学以后,经常练笔的祝勇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散文,对写作的兴趣愈发浓厚。18岁到北京上大学,不断增加阅读量,毕业后作品陆续在文学刊物上亮相,期间也做了各种尝试,最后聚焦到了历史文化上的写作上。在出版社工作的13年里,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痴迷与日俱增,最后开启专项写作,方向也慢慢聚焦到了故宫历史的探秘上。
今年五一期间,祝勇的新作《故宫的隐秘角落》面世。该书运用诗意的文笔,借助详实的史料,将紫禁城出现过又消失了的那些历史人物及其起伏命运,进行了全景式的解读。新书上市二十天,就经过了三次印刷。此前,祝勇“故宫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旧宫殿》《血朝廷》也颇受读者欢迎,如今,他的“故宫散文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正在写作中。
在祝勇看来,故宫的谜题到处都是,等待一步一步去破解。“研究故宫需要庞大的知识结构,每一件文物都不是孤立的,连接内容都是四通八达,在专和博之间存在一定的挑战,
专了太窄也不行,博了不深也不行。”在祝勇看来,对历史的整体把控也不容易,表面看写的是书画或宫殿,但它们处在几百年的历史时空里,赏析的逻辑性是什么,隐藏在其中的问题有哪些?如果发现不了,只不过是把看过的史料重说一遍,别人蒸的馒头,嚼碎了再喂给人家。只有当你有宏观眼光之后,再落实到具体问题上,才能产生自己的东西。
著名作家祝勇在接受千龙网记者专访。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起初,祝勇的研究偏向注重故宫整体的建筑和大的历史,场面比较宏大。随着时间推进和了解加深,越来越关注具体的东西。故宫的建筑、书画、人物、器物等,不仅仅要从艺术史角度看,还涉及人物的情感命运及哲学反思,其中的魅力更在于找寻历史现象背后的东西。(记者:华欣欣)
作家简介:
祝勇,作家,学者,艺术学博士,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担任多部大型历史纪录片总撰稿。荣获郭沫若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百花文学奖等文学奖、中国电视星光奖、金鹰奖、十佳纪录片奖、学院奖等诸多奖项。已出版作品40余种,有长篇历史小说《旧宫殿》《血朝廷》,历史散文集《纸天堂》《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