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上午,“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图为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千龙网记者 许珠珠摄
10月14日,“呼唤北京文学的高峰时代”主题论坛在北京出版集团举行。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重点围绕“作者与读者文学素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重振京味文学迫在眉睫
谈到“重振京味文学”,白烨直言“北京语言有所减弱”。他认为,京味文学过去是北京文学的名片,同时也是现代文学的重要意义。但是从现代到当代,它的味道越来越淡。当代不如现代,老舍的高峰已无人逾越。
因此,重振京味文学迫在眉睫。但白烨并不认为有必要让所有的作家都去写京味文学,重点在于要让京味文学成为北京文学的一面旗帜。
当务之急是打造精品力作
当前,网络文学变成了网络文艺和网络文娱,在这个系统里,文学和小说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想要找出像《四世同堂》能代表30年代,《龙须沟》能代表解放初一样的北京文学作品变得难上加难。为此,白烨提出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造精品,“从已经构思好的、正在写作的作品里挑出精品非常有限。我觉得,要把设计和创意融入到创作里,动员各种力量,从创作开始介入,保证创意的高度性进而保证各个环节保持精品力作。”
读者与作者文学素养都要加强
“用文学抒写北京百年的人物众生相、北京百姓的价值观念、北京社会的风土人情,同样是一种对北京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与保护,具有弥足珍贵的意义。”白烨说,“对作者来说,不能仅仅去迎合市场,去制造那些无下限、迎合最大化市场的作品,而是要注意那些有一定的审美趣味、历史情怀、文化素养的读者的兴趣。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有一定的历史情怀,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文化程度相对比较高的群体,应该要有更好的阅读趣味,引领文学阅读潮流。”
谈及批评家、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时,白烨表示,现在的作家都很自我,评论家说不到要点,作家就会不高兴。整个社会都缺少一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80年代文艺论证多,现在只有口水战。在这个时代,文化争鸣和文化讨论已严重淡化,因此也缺失好的批评。(记者 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