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史PK新生活 北京老胡同还可以这样改造?

2016-09-28 10:29 中国新闻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旧历史PK新生活 北京老胡同还可以这样改造?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庞无忌)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所言,北京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然而在过去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这座东方古都发展速度之快超过了规划师、建筑师和决策者们的预期,并几度面临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北京旧城如何保护和发展,成为近年来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特色之一。灰墙灰瓦的胡同犹如一个个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如何让老胡同焕新,但又不失去原有的风貌成为许多建筑设计师们争议激烈的话题。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27日在“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东区分会场”的建筑论坛上表示,历史街区的改造需要考虑历史遗存的保护、整体风貌延续、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尊重街区的原生特点。但对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应该考虑分阶段实施,不能指望其一蹴而就,想要“短短3-5时间就能把所有历史街区都‘收拾出来’是不现实的”。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吴晨则以大栅栏-北京坊的改造为例,提出规划实施中,要保留原住居民的市井商业形态、生活方式,使老北京的市井商业文化得以延续,力争实现民生、风貌保护、经济发展的统一。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也在此间指出,建筑遗产的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物,来自于建造年代开始直至今日的历史积淀,因此,简单追求原真性将会使传统街区的保护陷入僵持境地。

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前门草厂四条36号院做的改造为例,原先院落长久无人居住,庭院破败,墙体剥落、承重结构不稳。在梳理、保存了院子完整的历史信息之后,这座院子被改造为能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玻璃房子,但原有的结构、四合院布局、窗扇、花格、门柱等能够保存下来的部件都被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以存住历史记忆。

记者走入36号院发现,室内温暖明亮,现代设施一应俱全,但斑驳的墙体和柱子、以及旧式的四合院布局仍然昭示出这个院子的历史印记。朱小地说,这里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小人书图书馆,成为孩子们玩乐和感知历史的空间。

据了解,此次2016北京国际设计周前门东区分会场会址——前门东区草厂片区是北京25片历史保护区之一。BIAD在改造中着重寻找在老胡同中融入新生活的可能性,探索并提出“新杂院”概念,对26个院落进行建筑空间、市政设施改造,提升胡同环境。

新杂院是在传统四合院民宅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单元式住宅的空间组合逻辑,将原本的“合院式居住模式”,转变为“单元式居住模式”的一种尝试。从而形成一种将多个居住单元并置于一个合院内,共享院落出入口及剩余院落空间的新的居住形态。

此次活动还设置“时间轴:BIAD@北京城”展览、“北京旧城复兴微展览”以及“胡同新语艺术展”供人们免费参观,以交流探索北京旧城改造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完)

责任编辑:王双(QJ0015)  作者:庞无忌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