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图志】漫画家李滨声的云淡风轻

2016-09-27 08:2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漫画家李滨声 (李滨声供图)千龙网发

相信很多人在看李滨声漫画的时候,轻松微笑的同时也会禁不住地这样想,这些个漫画的背后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着怎样诙谐的笑容,又有着怎样的漫画人生……对于李滨声这个名字,80后、90后或许并不熟悉,可在漫画界、戏曲界、北京民俗文化圈儿里,他可是名号响当当的前辈。他不仅京剧、漫画、民俗都堪称名家,他还是玩风筝的行家,甚至是魔术戏法高手。

李滨声,著名,新闻漫画家,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1949年,他曾参与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工作;1952年,27岁的他为配合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在京召开,设计并雕塑完成了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和平鸽”;同年,他成为《北京日报》的第一批美术记者,开始探索提倡社会道德的人民内部讽刺画,自此享誉漫画界数十载。


李滨声是著名的新闻漫画家,擅长漫画、戏曲人物画。曾用名李洛非,笔名梨园客。千龙网记者 陈健男摄

人生起起落落皆因漫画

9月21日,千龙网记者一行3人来到了李滨声的住处,和这位年过九旬的老人一起回忆他的漫画生涯,这位气质文雅老人一生爱画,爱戏,热爱北京民俗。在一个多小时的采访里,李滨声老人总是十分认真地回答记者的每个问题。

和李滨声老人聊天,非常有趣,各种北京民俗,梨园往事他随口就来,可是提到他的老本行——讽刺漫画,话题就变得沉重起来,因为老人一生的大起大落全由此而起。虽然老人早已看淡,但是听者却依旧心惊。

1957年之前,年轻的李滨声的人生顺风顺水,他1952年调到北京日报社美术组做美术编辑,首创“内部讽刺画”,以幽默的漫画形式批评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扣帽子》、《夜行的故事》等一批作品广受赞誉,漫画《夜行的故事》还被侯宝林改编成了相声名段《夜行记》。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位与世无争的人,就因为曾经画了一张讽刺漫画,在文革时期生命一下子跌倒谷底。有人一生都在怨恨那个荒谬的年代,但是李滨声老人却淡然一笑。经历过大红大紫,也遭受过挫折磨难,老人如今已云淡风轻,他说自己一生有得无失“如果非要说失去过什么,我想我失去的只有时间而已……”

白蛇传
白蛇传(李滨声供图)千龙网发

贵妃醉酒
贵妃醉酒(李滨声供图)千龙网发

漫画是职业 戏曲是爱好

除了画漫画,李滨声在京剧界也是泰斗一般的人物。李滨声从小爱看戏,1995年,已经75岁高龄的李滨声还在北京举办了个人京剧专场演出,他不仅扮演了《春秋配》中的李春发,还扎上靠精神抖擞地扮演了《八大锤》中的陆文龙,那一招一式,令那些京剧名家都赞叹不已。

画戏,皆因滨老爱戏成痴,他自称“梨园客”。他笔下的戏剧人物,一招一式都合乎要领;他画中人物的眼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都抓住了表演中一刹那的关键瞬间。“我画京剧不是漫画,是我对京剧的认识,我是以一个戏曲家的角度在画戏。”外行画画只是靠手法和技法,把戏剧人物画的漂亮,身为戏曲家去画画,他了解京剧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转身,他把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招一式画出来,所以老人画出来的戏曲人物跟历史上任何画戏曲人物都不同。

既是漫画家又是著名京剧泰斗,老人更喜欢那个身份呢?老人低头沉思了一下说道:“漫画是我的职业,而京剧是我毕生的爱好。”从幼年到少年,到老年,现在依然是李滨声老人的心头之好。

探秘白塔寺 救起抗日文物

著名书画艺术家李燕曾评价李滨声老人:“国学、国剧、曲艺、杂技、民俗、诚乃非物质文化之载体也。一生人格从未随波逐流,真君子也。”

作为民俗研究家李滨声老人曾经抢救过一件历史文物,历时十八年的时间。当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北京的白塔寺塔顶出现裂缝和倾斜,在1978年白塔寺大修之际,李滨声老人登上白塔。

老人当初上白塔的原因是想探寻“鲁班爷锔白塔”的传说是否确有其事。在整修过程中,除了发现乾隆年间的文物之外,还在白塔塔顶的夹缝中发现了一封泛黄的手写的书信。书信署名罗德俊所写,其中记录了七七事变期间日军犯下的暴行。这份手书虽然只有短短的148个字,却记录了一位普通民众的忧国之心、愤慨之意。

然而这封书信却一直没有公布于世,李滨声老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这是多么宝贵抗日文物,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为此老人进行了十八年的努力,终于在1996年,老人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分手信的复刻版终于进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老人自己评价道:“我这一生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是这一件事,我觉得十分有意义。”然而老人还有一个愿望,他希望找到罗德俊的后人,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先人也曾经记载过、见证过七七事变这段历史。(记者 张静)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