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终极论战:华山派、逍遥派你属哪派

2016-07-29 09: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当互联网的“原住民”变为“90后”、“00后”,二次元文化大行其道,颜文字、弹幕、鬼畜视频变得不再陌生,甚至你自己也成了“UP主”、网红,与网友们“斗图”,才恍然发现,网络语言因平台和主体的发展,已经裂变出如此多的“分身”;当我们运用网络语言的技能练就得炉火纯青,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人类交际自然状态好像在网络时代又重新实现的时候,不少语义负面、甚至夹杂低俗之意的网络新词也因其反传统、结构化、易记忆的特性,准备暗自逆袭。

7月27日举行的中国网络语言文明论坛上,面对网络舆论场中涌现出的大量的新兴词汇,语言学家、传播学者、网站负责人、网络协会负责人等如同武林各派掌门,就这一重要文化现象发声,亮出自己的秘笈:比如有人是华山派的,剑术精妙,声震武林,认为言为心声、言不妄发,网络语言粗鄙化现象需要治理;有人是逍遥派的,飘逸若仙,闲雅清隽,倡导不把网络语言看成洪水猛兽,而是看作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和语言中的活跃现象。看似有差异,实则和而不同,甚是有趣。至于你愿意学习哪个门派的精髓,该卖萌耍帅决不摆张扑克脸,当一脸正气、击溃低俗定将规范贯彻到底,终能激浊扬清、净化网络空间,那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华山派:对粗鄙词的遮盖、雅化是智慧的错用

“网络世界是人类心灵世界的再造和体现,就文化而言,网络本身没有问题,线上的问题都是线下的问题,线下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问题。”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法人代表金海峰开宗明义。

“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非礼勿言”等经典,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重视语言文明的历史。在金海峰看来,应借传统经典修养“口德”,网络语言亦当如此。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张世平在题为《网络语言惟文明方行远》的发言中谈到,网络社区的虚拟性、网上发言可隐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泯灭一些人的羞耻感,使其表达趋于放纵、粗鄙,以之发泄或获得某种不健康的的快感。

他举例说明,“有人把心思用在了对粗鄙词的遮盖、雅化上,如“我去年买了个表”就是将秽语斜用首字母的方式做的改换。这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粉饰之后留下的仍是污秽粗鄙的内心,网上传播的东西有风靡一时并向网络之外的现实社会蔓延的特点。知者难以张口,不知者懵懂间读出之后总是难避尴尬,这种风气着实令人感到不满和遗憾,某些网民智慧的错用更是令人感到惋惜。”

逍遥派:具有烟火气的“网络俗语”应存在

“现在网络上污言秽语不断、凶言恶语不断、胡言乱语也不断”,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赞同道,转而他又说,与其说要净化,不如说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悲伤、愤怒、喜悦。“我们13亿中国人确实应该加强准确表达的训练。”

对于“雅”,王旭明还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网络语言不该是纯净水,应当是矿泉水,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比如‘尼马’、‘屌丝’、‘逗比’这种语言,我们说它不雅,但是不雅是不是就是低俗?我认为在不雅和低俗之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空间是‘俗’。雅和低俗一定是最少数的,低俗毫无疑问要清除,俗一定是绝大多数的,我们不仅不应该净化,而且应该让其存在。”

显然,王旭明对于具有烟火气的“网络俗语”有着更大的宽容度,他认为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追求丰富,我们的语言还没有丰富到只有雅言存在,而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多种多样的表达。

千龙网在论坛上发布的网络语言文明系列动画《网语萌说》第一辑,也是“俗”的另一种“萌系表达”。其中,“蛮拼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等网络热词通过动漫的柔性力量,呼吁“文明网络语言 共建清朗空间”,在传播方式上的去中心化也使其拥有了更多年龄层的粉丝。

武当派:互联网临近奇点 规范网络语言刻不容缓

论坛上,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向大家推荐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一书,其中涉及到“网络低俗词语问题”的话题。他认为,对网络语言总体研究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对网络语言问题不宜一刀切。他引用语言学家许嘉璐的论述——“我们是在不规范的情况下搞规范,语言又是在规范中发展,不进行规范当然不行。但是过分强调规范,要指望它纯而又纯,也是不行的”来说明应正确看待语言的纯洁性问题。

同时,他也说到,“语言是人的一张脸面,也是民族的一个标牌,需要健康的发展,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满嘴脏话的人他的精神有多么健康。所以要从根本上消除网络语言粗鄙化的倾向,关键在于要治理它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果我们现实社会对说脏话零容忍,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就离我们不远了。”

瞧!武当派就是这样一个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虽不主进攻,然亦不可轻易侵犯的门派。

事实上,由于网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各界宣传引导不够,缺乏科学有效的网络语言行为规范,加之个别企业和媒介为利益驱动打擦边球,发布混淆视听的虚假文章,在互联网已临近奇点的背景下,规范网络语言已刻不容缓。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2016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我国网民居民上网数已经过了一半,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社会交流的重要手段。

有意思的是,高达九成的网络语言如“主要看气质”、“获得感”、“颜值”等被媒体或者权威机构采用,作为媒体对正能量流行语的支持。在人人都是自媒体,可以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声音的时代,媒体机构更应规范用语,审慎运用非严肃但正能量的词,负能量的网络词语则需要管理、规范和专业引导。如何对网络语言中的不良现象给予批评和矫治,推动新媒体获取媒体的话语权,消弭信息鸿沟,使网络有一片明亮天空,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仍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  作者:梁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