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一点中国画,从潘天寿开始

2016-07-05 09:42 钱江晚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懂一点中国画,从潘天寿开始

如今,画展很多,特别是中国画,没有一点专业知识和审美水平,真的很难看懂。而要学习欣赏中国画,也挺难的。比如这些专业词“屋漏痕”、“折钗股”、“布白”、“开合”、 “入木三分”、“气韵生动”……到底指的是什么?

如果你想搞明白中国画里的名堂,就不要错过这个暑期里的这堂“中国画公开课”——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的“潘天寿绘画作品解析展”:30余幅潘天寿原作,一系列细致入微的解析图文,从笔墨、构图和境界三方面,用最直白的方式,让“门外汉”的你,看懂中国画的展览,欣赏中国画的要义。

潘天寿先生,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20世纪中国画四大家,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画的“传统出新”之路。如何入门中国画,展览给出了三个清晰的方向——笔墨、构图和境界。

先从中国画家最为看重的“笔墨”说起。

“不同的画家由于不同的才情学养,不同的兴趣理想,手下的笔墨就会呈现不同的性格倾向——笔墨风格。吴昌硕与任伯年不一样,黄宾虹与齐白石不一样,一望可知,绝不会混淆。但不论他们的笔墨风格多么具有独创性,却都出色地体现了笔墨的基本原则,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为大家。”

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为什么当年吴冠中先生说“笔墨等于零”时,童中焘先生要专门和他争论了。对一个传统的中国画家而言,“笔墨”几乎是他的生命之一。

更为细致的笔墨诠释,自然就留给潘天寿先生的作品了。他的用笔特色,简而言之:简洁明确、雄健刚直,生涩凝练;用墨,他首先注重的,不是求每一笔落纸的墨分五色,而是求整幅作品的总体效果与感染力,所以他喜爱并善于使用浓墨、焦墨,往往以浓重有力的笔线构成画面的基本骨架。

说到这里,如果你对潘天寿作品有基本的印象,是不是已经琢磨出滋味来了?

展览最“奢侈”之处,正是用了一系列潘天寿先生的代表作真迹,比如《水墨山水图》、《焦墨山水图轴》、《小亭枯树图轴》、《碧桃杨柳图轴》、《石榴图轴》等等,把深奥的道理讲明白。

三张石榴图,哪一张最成功?看了现场说明,就一目了然了。

在近现代画家中,潘天寿作品在构图上特色尤其鲜明,所以在展览的三个篇章中,构图部分的“干货”最多,几乎每幅都给出了详细的结构分析图。前不久来参观的法国代表团就直呼,这些示意图太说明问题了。

这些结构分析图,有点像是物理课本上的解析——将每件作品结构背后的原理,用黑白的寥寥数笔描绘出来,告诉你,画家可不是瞎画的。

比如,《磐石墨鸡图轴》里的石头为什么是斜的?其实作品中暗藏了你看不见的支点和阻力;《松石图轴》上没有出现的松树根茎在哪儿?支撑石头的又是哪个点?——你也可以体会到画家在画外所下的功夫。

要说最体现策展人段位的,得看“境界”这个单元。中国画的“境界”,换句话说就是雅和俗,该怎么看?展览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讲清楚了:比如,什么是自然美的极致“静穆幽深”,你可以看看潘天寿的《梅兰夜色图轴》;什么又是绘画中强大的生命力量,《雨霁》这张画是最好的说明。

最后,要说明的是,这个展览不仅能让老百姓觉得耐看又好看,也很受专家们肯定。这是潘天寿纪念馆自主策划的展览连续第四次入选文化部精品展出季活动。

找一个好天气,在潘天寿纪念馆安安静静待上一天,听潘天寿先生上这堂难得的中国画公开课吧,“课程”一直将持续到7月18日。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  作者:林梢青 付玉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