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走了 “我们仨”团圆了

2016-05-26 07:57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5月25日凌晨1时10分在京逝世,享年105岁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71
2007年摄于三里河寓所

5月25日,经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确认,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一向喜好清净的杨绛,原本是想静悄悄地走,但她去世的消息瞬间刷爆了朋友圈,网友们伤心落泪,更纷纷送上真诚的缅怀——“我们仨”团圆了。

她悄悄地走了,谁也不愿打扰

杨绛是静静地走的,她谁也没打扰,她的昔日同事、好友,都是在看到媒体报道后,才小心地予以确认。

杨绛昔日在社科院外文所的同事、翻译家张佩芬说,每年过春节她都要去杨绛家拜年,今年春节前去看望时,杨绛身体还好好的,而且还在坚持工作,真没想到她这么快就走了。“我们的老同事都走了一半了。”老人家哀叹道。

事实上,也有朋友觉得杨绛亦是解脱了。杨绛昔日同事、翻译家李文俊说:“杨先生走了,这既是件忧伤的事情,更是件高兴的事情,她其实病得很重很苦,如今她解脱了,她是无牵无挂地走了。”李文俊说,杨绛先生并不留恋这个世间,她的丈夫和女儿早就走了,她心里想做的事也都做完了。比如,她最牵挂钱锺书生前没有出版的读书笔记,2015年底前,钱锺书中文笔记、外文笔记全部出齐,她一定很开心,“她念想的就是如何把钱先生精彩的东西留给世人,她的梦想实现了。”

在李文俊看来,杨绛早已将生死看透,他和钱锺书曾经讨论过生死问题,“讨论的结果是,钱先生先走,挺好,要是她先走了,钱先生的生活谁来照顾?而且她还可以把钱先生没出版的东西整理出版。”李文俊说,杨绛先生并不希望外界纪念她,他听传言说,她想树葬,但这个说法也许并不确切。

事实上,大家也都默默守护着杨绛不愿被外界打扰的传统,《我们仨》一书的责任编辑董秀玉、《钱锺书手稿集·中文笔记》责编陈洁等,都拒绝了媒体采访,也许他们不想让杨绛走后的世界,过于喧嚣。

她穿着隐身衣,留下罕见之爱

在千字散文《隐身衣》中,杨绛写道:“肉体包裹的心灵,也是经不得炎凉,受不得磕碰的。要练成刀枪不入、水火不伤的功夫,谈何容易!”事实上,为了守护丈夫钱锺书,杨绛正是那个穿隐身衣的人。她自始至终隐身在丈夫身后,直到生命的最后。那,是她的幸福。

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杨绛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丈夫“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她说“不要紧,我会洗”;丈夫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丈夫把门轴弄坏了,她说“不要紧,我会修”。钱锺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他耳边低语:“你放心,有我!”

杨绛曾说过:“我一生是钱锺书生命中的杨绛。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常使我感到人生实苦。但苦虽苦,也很有意思,钱锺书承认他婚姻美满,可见我的终身大事业很成功。”她更开心的是,她保全了钱锺书的天真、淘气和痴气。

早在2000年,杨绛与商务印书馆达成协议,将钱锺书的全部读书笔记汇编为《钱锺书手稿集》,分《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外文笔记》三个部分。要知道,钱锺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些苦、那些累,和早先的苦一样,都让她获得了巨大的幸福感。截至2015年底,钱锺书的读书笔记近70卷已全部出齐,她总算心无挂念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说,杨绛先生是钱锺书先生很重要的后援力量,她说到钱锺书先生时,从未有过强烈的外在感情的流露,“但其实她一直在以文字方式纪念钱先生,她翻译过柏拉图的《理想国》,她相信精神不灭,她觉得和钱先生从来没有分开过,他们一直在一起。”陆建德说,钱锺书先生1998年去世后,杨绛先生写下《我们仨》,此后又不离不舍地整理钱锺书的读书笔记,“那是她对钱先生的爱。他们的爱情,世间罕有。”

两人的爱,浸透在点点滴滴。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部主任宋强说,杨绛和钱锺书常常互题书名: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杨绛译著《堂·吉诃德》就是钱锺书题写的书名,而线装书《槐聚诗存》则是杨绛抄写钱锺书的诗。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路艳霞 任敏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