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语歌剧“嫁接”3D效果 《水仙女》有俩“第一”

2016-05-23 08:10 北京娱乐信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捷克语歌剧“嫁接”3D效果

在捷克民族乐派的歌剧作品中,《水仙女》以童话般的色彩、唯美且富有波西米亚色泽的音乐,在世界各大歌剧院盛演不衰。上周末,这个说着捷克语的“水仙女”终于“游”进了国家大剧院,唱着美妙至极的《月亮颂》将这部经典完整并完美地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这是大剧院第一部捷克语歌剧,同时也是第一部将3D效果“嫁接”进歌剧舞台的歌剧作品。

5

第一部捷克语的歌剧

舞台上,来自莫斯科大剧院的女高音歌唱家迪娜拉·阿丽耶娃变身“水仙女”,在粼粼的波光中,在竖琴的琵琶音与管弦乐朦胧音响的背景上唱起了那首美得不行的“月亮颂”。

40年前,这首咏叹调让无数听者瞬间感受到来自古典音乐世界的魔力,让无数几乎没有听过歌剧的听众听着它变成了歌剧粉丝。今天,京城观众终于第一次在家门口的舞台上完整地欣赏到歌剧《水仙女》。用指挥家拉斯提斯拉夫·斯图尔的话说,“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与情感的歌剧,它的音乐非常浪漫,抒发了很强烈的感情。也许中国观众最为熟知的只有《月亮颂》,其实剧中的每一段音乐都很美。”

好听好看依旧是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的标准,导演、舞美、服装集于一身的乌戈·德·安纳将他的歌剧美学再度尽情挥洒,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具有中国园林风格的“水世界”,他以艺术与现代舞台视觉技术高度融合,将该剧的童话氛围发挥至极致,并为观众展现水底世界的奇幻唯美。

值得一提的是,参演这部戏的中国演员绝大多数都是第一次接触捷克语,克服语言关则成了更大的难题。一个月时间,年近六旬的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愣是把厚厚的一本唱词全部熟练地背下来。

第一次戴3D眼镜看歌剧

看《水仙女》的观众,在进门的时候感觉有点纳闷:看歌剧,为啥还发3D眼镜?

序幕音乐响起,只见眼前波光粼粼,一艘木质沉船静静躺在水底,不知在那里沉睡了多少年,水草已在被腐蚀的甲板上安家。灯光昏暗,水草随着音乐声荡漾,珊瑚向眼前探出触角,直想让人侧头避让、伸手拨开……坐在观众席,戴上3D眼镜,仿佛置身于水底世界,一切都触手可及。“一边听着乐队的演奏,一边看水仙女一族在身边游来游去,比看大片还过瘾。”这是导演乌戈·德·安纳带给中国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喜,三幕歌剧每一幕的开头观众都会在字幕机提示下戴上眼镜,看着水下美景欣赏着美妙的音乐。

事实上,实现这一奇幻效果的不是什么外请的动效团队,而是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的工作人员。更神奇的是,他们仅用了几万元的低成本,就完成了动辄上百万元才能搞定的3D电影大片效果。

卢莎卡是湖的名字

德沃夏克一生共创作了10部歌剧,其中,1900年创作完成的《水仙女》是他创作的倒数第二部歌剧。

该剧脚本出自捷克著名诗人和戏剧家杰罗斯拉夫·克伐比尔之手,素材取材自斯拉夫民间神话传说以及莫特·福凯《水妖》、安徒生《海的女儿》等文学名著。在距离布拉格西南60公里外的一个叫维索卡的小村子,这是德沃夏克写作的“桃花源”。水精灵的爱情故事、维索卡浓郁的大森林、起伏的山峦以及丛林中的一个叫“卢莎卡”小湖,是德沃夏克灵感的来源。

1901年3月31日,该剧在布拉格首演,获巨大成功,迅速传播到国外,是迄今最成功的捷克语歌剧。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学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