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新亮点

2016-05-11 16:44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5月11日讯(记者 张嘉玉)5月11日,由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委教育工委、市文化局、市委讲师团联合举办的2016年“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在北京举行。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作题为《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的专题报告。首都机关干部、高校师生、石景山区各级机关干部和市理论宣讲示范基地代表等300余人参加。

发布会上,文化局局长陈冬表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是指由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具有“5+4”的特点。“5”即指以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公益事业为骨干、服务全民、着眼基层为五大基本要素;“4”即指公共文化服务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四项主要原则。

陈冬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指引,以“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数字化”为主线,全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机制、资源、使用、经费“四统筹”为保障,在宏观政策、设施标准、服务规范和创建水平四方面实现突破,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市民文化权益,实现首都文化民生,确保全体市民共享文化成果。

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其第十六篇第68章中明确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对具体内容做了相应规定;在我市“十三五”规划纲中,在主要目标任务部分,提出了“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并要求在“十三五”期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1462931088545

5月11日,2016年“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在北京举行。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作题为《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的专题报告。千龙网记者 王璟玥摄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陈冬在报告中提到,按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要求,北京市将加快推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中心、行政村(社区)文化室面积设施达标,力争实现到2020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化、品牌化、数字化。以步行15分钟为服务半径,完善文化设施配置,统筹建设一批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中心,整合利用好设施资源,提供标准化文化服务。

建立完善公共图书、文化活动、公益演出“三个配送体系”,这是首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抓手。以基层为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领域,将各类文化资源纳入到全市公共文化配送网络之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贯通基层各站点,畅顺资源流通渠道,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保障市民平等、便利、均衡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配合报告,市委讲师团和千龙网组织网上调查,结果表明,约42%的受访网民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举措,39%的受访网民支持和欢迎各类公益惠民演出活动等。陈冬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推进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扩大对社会免费开放的公益性单位适用范围,提升相应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推动文化服务资源社会共享。

陈冬说,在低价票方面,让老百姓得到更多文化实惠方面,进一步加大营业性演出低价票范围。以前是低价票的补贴范围剧场500座以上到3000人之间,不包括小剧场。从今年开始,3000人以下的营业性演出场所都可以享受这个政策,让老百姓通过能够低价票政策,更多享受文化活动,接受高雅艺术,得到更多的人文滋养。 

1462930860780

5月11日,2016年“展望‘十三五’发展谱新篇”系列形势政策报告会第七场在北京举行。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冬作题为《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的专题报告。千龙网记者 王璟玥摄

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北京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创新发展。抓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巩固北京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创建中的优势地位。同时,高标准开展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工作。

石景山区以“菜单式”服务为基础,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制”,成功取得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目前,正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积极争创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并逐项分解任务。

谈到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的标准,陈冬说,首都公共文化示范区是推进“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建设重要的机制保障,它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区县党委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我们制定了硬件标准以及服务标准。同时服务创建标准也涵盖了组织保障、资金保障、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从硬件、软件、工作机制、保障等多个层面进行规范,“十三五”时期推动三批创建活动,每批三个名额,通过这些示范、引领和带动,能够使全市的创建工作有一个新的格局和新的面貌。

创建工作具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动态创建,先建后评,达到标准之后再给示范区的创建称号。二是创建工作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如设立一些特色指标,日常工作突出的要在创建工作中要优先考虑。

1462936167860

现场观众提问。千龙网记者 王璟玥摄

全面落实 “1+3”公共文化政策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全面落实 “1+3”公共文化政策。“1+3”公共文化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十三五”时期首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1”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3”是《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北京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三个文件。“1”是统领,“3”个配套文件是对“1”的细化和有力支撑。

北京市将把落实“1+3”公共文化政策作为抓手,制定出“1+3”文件分步实施计划和年度折子工程,明确各部门、各区的职责、任务和目标,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到重点督查项目。同时应当研究建立公共文化工作绩效考核机制,增强对各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考核督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常态化发展。

按照“1+3”公共文化政策文件要求,北京市将为每个街道(乡镇)配备3至4名文化专职工作人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等多种方式,为每个社区(行政村)配备至少1名群众文化组织员。

同时,北京市将积极落实国家法律法规精神,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立法,争取尽早列入市人大立法项目规划,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刚性制度保障。同时,对接《公共图书馆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加强本市图书馆条例修订、非遗立法等工作。

点击进入报告会直播现场——文化局: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率先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的新亮点

责任编辑:张露汀(QC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