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笔笔见真情

2016-04-29 08:47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谁知《盘中餐》笔笔见真情

120

于虹呈:生于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绘本工作室。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信出版社) 、《中国十二个传统节日——元宵节》(贵州人民出版社)、《盘中餐》(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因《梁山伯和祝英台》获选北京青年报“2015青阅读年度新人”。

在不久前结束的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读者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童书作家曹文轩拿到“国际安徒生奖”引发了舆论热潮,其实与此同时,中国还有一位85后插画师创作的绘本获得了博洛尼亚插画展优秀作品奖——那就是于虹呈和她绘制的《盘中餐》。

《盘中餐》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新出版的绘本作品,讲述了一碗米饭的传奇来历。作者以云南省元阳梯田为背景,以中国传统节气为线索,选择了雨水、惊蛰、清明、立夏、小满、大暑、立秋、秋分、寒露和霜降这几个节气作为记录结点,将农民种植水稻的几个主要阶段,通过日记叙述和画面的方式为孩子们呈现了出来。

121
《盘中餐》 作者:于虹呈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6-3

在于虹呈的画笔下,粮食重新焕发出土地的香气。打开这本书,能闻到农民汗水里朴实的味道。日前,青阅读记者采访了这位年轻的绘本作者。

青阅读:为什么创作了《盘中餐》这本书?

于虹呈:2013年年末,我们全家去大理度假,住在洱海边上的才村,爸爸兴起要坐马车欣赏田园景色,我跟妈妈只好陪同。坐着马车颠颠颤颤地穿梭在田野间,看到很多农民弯腰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除草、收菜,有些稻田里立着一丛丛捆扎好的稻秆,想起自己常年居住的大城市,心中莫名感动。心想可能他们没有像大城市里的人们见过那么多世面,也没有大城市里的人们的那么多“野心”,但是我可以从他们的背影中深切感受到一种淡然的幸福感。我觉得应该要为农民画一部绘本。可是画什么,怎么画一下子困扰了我。就在马车颠颤得我精神恍惚的时候,突然想起很小的时候面对一碗白米饭引发的疑问和想象,于是我决定画一本米饭是怎么得来的书。

122

青阅读:听说,你创作绘本一直是做排山倒海般的准备工作,能和我们分享一下这次的创作过程吗?

于虹呈:这本书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做成一本科普性质的人文绘本,希望转变人们以往对科普书是冰冷的硬知识的印象,同时我也想呈现我所感受到的乡村纯朴、温情的一面。然而对于生长于城市的我来说,稻米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而对于科普类书籍而言“内容准确”其实比艺术性更重要。为此我决心去山村田野实地考察,我相信我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到的一切定能使这本书在内容上更加生动且准确。由于采风的地区种植的是高山单季稻,所以水稻生长周期很长,前期的素材收集很费时。为了能更好更多地搜集素材,在当地找了一家五口的农户长期住了下来,还特别买了长焦和微距镜头以备不时之需。

123

青阅读:在你看来,今天人和土地的感情是不是在疏远?如何重拾这份感情呢?

于虹呈:正是因为长期住在大城市,所以深切地感受到了在粮食温饱不再是问题的今天,人们开始对有机农产品有更多的需求。而几十年前我们平时吃的农产品不正是现在所说的“有机食品”吗?当人们开始追求工作效率的时候,那些需要长时间生长的天然的东西也开始变得珍贵而价格高昂了,人们对乡村田园生活也多了一份向往,这一切不正是证明我们离开人之本心和土地太久了吗?我觉得最好的重拾那份感情的办法,就是教育我们下一辈以及下下辈的孩子们,让他们了解粮食得来之不易,应该对手中食物更加珍惜。

124

青阅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恐怕是很多小孩会背的第一首古诗。你这次创作之后,对这首诗有新的认识吗?

于虹呈:经过一年半的采风和素材搜集,我对这首诗有了很多更深刻的理解。相比起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的种植工序、田间管理、生产加工可是要复杂和令人操心得多。曾经我也有过疑问,既然种水稻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种它吃它?后来研究对比才发现,水稻的一颗种子种下去,秋天就能收获上百颗,原来相比其他主食作物,种水稻的产出比还是比较可观的。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投入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收获。而且水稻容易生各种病,产量也与当年的天时和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可以说水稻要丰产,真是需要顺应天、地、人等多重因素,这个过程不仅辛苦,还有很多人类不可控的因素,要得到一粒米可以说是真的是很辛苦呢。虽然米饭色浅味淡,不正是这样才能更加衬托出菜肴的美味吗?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张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