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村:全国唯一“百家姓村”

2016-04-28 07:56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河西村:全国唯一“百家姓村”

边墙圈不住,一径出关门。

山合疑无路,溪回别有村。

露花红朵朵,烟柳绿根根。

谁画峰峦好,远愁费墨痕。

这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吟咏密云古北口镇河西村的诗句。河西村,原名柳林营,始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据说河西村旧时古木参天,一片葱茏,尤以柳树最为繁茂,村里既有衙署,又有校场,还大量屯兵,故名“柳林营”。小村不大,却南面潮河,背倚卧虎山,潮河如带,山如卧虎,长城如练,将这里装扮得既威武雄伟,又古朴典雅,大气中不失风韵,凝重中不失儒雅。

潮河,发源于河北丰宁,其水性湍悍,声响如潮,故名潮河。潮河自河北省滦平县西部流入密云县后,经长城关口古北口,从古北口河西村南流过。潮河南来,峡谷洞开,“四面环山,一水中流”成为河西村独有的韵味。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民族不断顺潮河南下,所以中原王朝在此布下重兵,河西村由此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诗人杨选在《巡边》一诗中有这样的吟咏:“潮河潮河,流迫山阿,中有嗟呀之巨石,旁倚峻嶝之危坡。长垣占乎重隘,铁垒肃乎金戈,虏兮虏兮奈如何!”真是道尽了关河之险。

河西村背倚之山为卧虎山,海拔665米,地势险峻、陡峭。山峰南缓北陡,脊尖底宽,山形颇具卧虎之势,头高尾低,头卧西山,尾扎潮河,威猛雄壮。这样的山势,加之虎头上的长城楼台,虎背上的长城墙体,虎尾的水门奇观,怎不让人拍案称绝。特别是万里无云之际,那晴空下的卧虎山,雄伟嵯峨,凌空高耸,那跃跃纵身跳涧的姿态,真是勇猛。

河西村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主要是源于发生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此次战役打响了北京地区抗日第一枪,以战况最激烈、战时最长,对战局影响最大,而成为长城抗战的浓墨重彩的一幕。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爱国将士,抱誓死卫国之决心,为民族争生存,同仇敌忾,血洒长城,其铁血精神,早已和以河西村为代表的古北口的大好河山融为一体,凝结着无限爱国情思的历历往事,终成中华民族抗战史上耀眼的一环。

走在河西村宁静的街道上,路旁点缀着青砖灰瓦的平房,隐隐传来几声鸡鸣狗吠,渲染出一派牧歌情调。在这里,我们走在苍茫古道,脚步轻轻,因为我们知道,脚下便是沟通关内外的古御道。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为了北京与承德间来回的方便,特修筑了600多华里的京热御道。御道密云段是从密云起经罗家桥、石匣城、遥亭、南天门至古北口。据沿途乡民讲,当时从京师至古北口的这条御道主要是由乡间小路拓宽的土道。清帝由密云经九松山、石匣城、遥亭,过南天门,渡潮河浮桥,“每岁秋狄木兰,乘舆过此,例造正副浮桥以渡”。过桥后沿潮河东岸北行,经古北口村内的大街出关或驻跸在古北口河西村提督署,第二天再行进。当年的河西村,南部为川原湖淀,往北则绵延叠翠,再加上这里的古镇雄关和起伏蜿蜒的万里长城,处处优美如画,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皇帝多有盛赞。其中康熙皇帝曾在古北口“御门召见农夫野老,垂问晴雨粮价”,百姓们白天去见皇帝,一直说到“灯火照耀”。这些传奇故事足以为河西村增辉。

正是因为御道的修筑,让河西村成为卫护清代皇帝出行的重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此建柳林营,并筑有东西两座街门。东门台座下券门通车马,台座上建三间殿宇,是庑殿顶形式,正脊间塑有二龙戏珠图案,殿内奉文魁星神像;西门建有庑殿顶殿堂三间,内供奉观音大士像。券门上有石额“柳林营”三字。

街中部路北旧有直隶提督署衙门,占地达数十亩。直隶提督署原驻河北大名,康熙皇帝考虑到古北口距京师只有二百余里,是拱卫京畿的险塞,必须加强此地防务,于康熙三十二年,移直隶提督署于古北口,提督署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军区司令员,统辖提标四营,节制七镇八协,兼辖河屯一协三屯等营,兵丁分驻石匣、密云城、顺义、古北口四地。而今,提督署衙门虽已变为小学校址,但提督署衙门前石狮子尚在,其威武雄壮之姿,似在显示着提督署的猎猎雄风依然。

细数这里的历史古迹,不仅有闻名于世的卧虎山长城、万寿山长城,更有长城历史上罕见的姊妹楼长城,长城历史上跨度最长的水关长城。还有七郎坟、吕祖庙、清真寺等众多古迹,可谓数不胜数。

七郎坟指传说中的北宋名将杨业第七子杨七郎的坟墓,位于河西村万寿行宫东北侧山坡间。坟丘封土高达5米,直径达2米多。坟形如塔,耸然直立,举目可望。

潮河如带,从古北口镇中间流过,很自然地将古北口分为河东、河西两片。在最北的北门关处,东有蟠龙山,西有卧虎山,两山对峙,如二将把关。蟠龙山上建有关帝庙,庙门向西;卧虎山上建有吕祖庙,3门向东。两庙隔河相望,庙门相对,故有“坡面徘徊对垒门”之说。

说到清真寺,更为传奇。其始建年代不详,但从院内挖出的石碑记载,重修于明崇祯二年九月。到了清朝康熙年间,西宁人马进良到古北口柳林营提督署任提督,重新修建了清真寺。由于他在古北口政绩突出,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赞誉。有一次,康熙皇帝到古北口接见了马进良,并亲自赐他御衣,还写了诗文《为古北口提督马进良题》,诗云:“勇贯先锋气,鹰扬后阵威。秦关提宝剑,沙碛历天旗。白发秋霜肃,丹心皎日辉。饯饮军民别,恩崇赐御衣。”

吕祖庙、清真寺只是河西村众多寺庙建筑的精品,河西村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村,其最大特色,便是儒、佛、道三教共存,相互交流融汇,薪火不灭,代代相传,使这里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显深厚。

河西村共有600多户,1900多口人,百分之七十是汉族,百分之三十是少数民族,其中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苗族、裕固族,全村共有135个姓氏,是全国唯一一个百家姓村。众多姓氏中,除了常见的张王李赵等姓氏,还不乏“桐”、“索”以及“巴”这些并不常见的姓氏。原因何在?原来,拥有这些姓氏的人是当年来自五湖四海的驻军的后裔,这既说明了这里军事位置重要,更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融的历史见证。

河西村村域面积不大,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的自然环境使民居老院建筑风格较为独特。其建筑是因地势而建的,除在明清时期官衙按皇家要求建筑之外,大部分民宅都是按照风水学而建,基本上是坐北朝南的正房或四合院、三合院的建筑格局。

漫步在这里的老街上,历史留给我们的老宅院会时时映入您的眼帘。马家大院、孙家大院、刘家大院、哈家蜡铺、杨家大院等等,比比皆是。一座座古朴的院落,书写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讲述着一段段古老的历史。有的虽然已被拆毁,遗迹犹存;有的虽然已残破但依然耸立,保护和传承成为历史赋予河西村人新的使命。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人们在这里临风怀古,叩问沧桑。柳林小镇的风云舒卷,无数的英雄如花开花谢,一个个泣血的故事埋藏在每一块长城的残砖里。英雄之死的历史记载着人们所景仰的壮烈,英雄不死的传说则承载着人们对壮烈的景仰。能够在这样一个宁静的小村,找到与中华民族精神相近的对应,让人从中邂逅知音,产生共鸣,无论是在历史的坐标上、文化的坐标上,还是精神的坐标上,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古北口河西村就有这样的魅力。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岁月匆匆,乡愁如酒,我们挽不住时光的脚步,所能做的,只是用手中的笔,留住这淡淡的乡愁。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李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