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宇澄:《繁花》之后繁华多了 30年的安静丢了

2016-02-15 08:25 北京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凭《繁花》获得茅盾文学奖达到声望顶峰的同时也发现再难找回已习惯了30年的安静

今年63岁的金宇澄被称为小说界的“潜伏者”。1985年和1986年凭借处女作《失去的河流》及第二部作品《方岛》连获两届《萌芽》小说奖并加入上海作家协会首届“青创班”后,他就专心于《上海文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其间虽偶有作品集问世,但小说写作几乎完全中止。

沉寂了20余年后,2011年的5月,金宇澄开始在一个怀念老上海生活的网站——上海弄堂网上发帖,用上海话写些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引起网友们的热烈反响,叫他爷叔、老克腊,催他接着讲古。一开始只是随意地写一段发一段,但是在发表了总计超过1万字之后,金宇澄突然意识到这已经是一个长篇小说的框架。于是,他一发不可收拾,仅仅5个月就写出了33万字——这就是《繁花》的雏形。

这部以沪语写就的生动市井小说在2012年正式发表后便广受好评,一举摘得中国小说学会评选的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一名。2013年,金宇澄和他的《繁花》又接连获得第11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第二届施耐庵文学奖和第一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

去年摘取的茅盾文学奖更把这位默默无闻多年的老编辑推向了声望的顶端,金宇澄成了全国知名的大作家,平静的生活也一去不返。已经进入耳顺之年却突然要面对这样巨大的改变,他对此又是怎样一番感悟和心境?

改变

安静地生活了那么多年

一下子变成这样感觉有点难受

北青报:就您个人感觉,得茅盾文学奖后生活中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金宇澄:事情比过去多了嘛!类似于这样的采访、讲座、开会都比较多一点。我过去也没有体会,没想到茅奖的力量这样强大,尤其是(得奖后)最开始的那一个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也深深感觉到媒体对于文学的关注,因为有很多媒体来采访我。作为一个文学杂志的老编辑,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文学已经很边缘化了,但是通过这次的经历,我觉得文学还是挺受重视的,至少我们每家媒体都有对于文学的这么一个关注度。这是我很深的体会。

北青报:《繁花》最早是发表在上海弄堂网上,很多读者对此都十分喜爱,还尊称您“爷叔”。那么在您得到茅奖后,这些网上的读者朋友有些什么样的反应?

金宇澄:当然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们是最早关注这部小说的人。还没等到得奖,在小说单行本出版的时候,他们就举办过几次活动,都邀请我去参加。得了茅奖后,弄堂网上也有个与此相关的专栏。不过因为最近服务器出问题,这个网站暂时关闭了。而且我现在也忙起来,和网上读者朋友们的交流不多了。其实除了《繁花》,我在弄堂网上还有另外一个作品写到一半,但后来因为太忙就凉下来了,也没有上去再写。我是挺愿意回到原来安静的状态,可现在有点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感觉。

北青报:看起来您目前的心态似乎是困扰比兴奋更多一点?

金宇澄:兴奋、高兴肯定有的,但这些东西都是没一会儿就过去了,而困扰还在。对我来说就是参加那些应酬或者讲座什么的。这些邀请特别多,我一直在推,包括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有个读书节目来请我,我也拒绝了。因为我已经很安静地生活了那么多年,从30岁到60岁一直是这样,养成了习惯,就是过这样平静的生活。所以我的情况和一般的作家不太一样,一下子变成这样感觉有点难受,如果再年轻一点的话可能还更容易接受一些吧。不过现在我也是尽量地在接受和适应,因为大家毕竟是出于对这部小说的喜爱,所以我也需要表示一下感谢。总之是很矛盾的一种心情。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