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书店的前世今生

2015-11-20 08:26 中国青年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海外华文书店的前世今生

那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每个月有两次,英国的图书馆、大学和汉学家们,都盼着一趟邮政列车。列车到站后,一位名叫邓家祥的华人会一麻袋接一麻袋地扛下印有“中国邮政”字样的包裹,护送到伦敦唐人街的光华书店。包裹里装满了各门类的华文书刊,而创办于1971年的光华书店,是当时全英唯一一家华文书店,艰难维系着中国与英国的联系。

盼着这些“中国邮政”包裹的还有在英国生活的十余万华人华侨。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距离唐宁街首相府200多米的伦敦华埠,一条主街上挤满了五六十家饭馆、医馆和武馆,却没有一家华文书店。直到有了光华,英国华人华侨们才找到一扇推开就能望见家乡的大门。

英国光华书店、法国凤凰书店、美国中国书刊社、日本内山书店、巴西文昌书局……她们在新中国被外交孤立时,无形中担负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已经不同当年的模样,这些华文书店还好吗?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这些书店的主人们。

英国光华书店创始人邓家祥

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在1967年的每个星期天,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里常有一个位年轻人卖《毛主席语录》,一个周末能卖出2000多本。当时21岁的邓家祥主职是一家中餐厅的厨师,卖书是兼职。1971年,在当地华人帮助下,邓家祥在银行贷了2000英镑,全英第一家华文书店由此诞生。

1973年,英语世界最悠久的大英图书馆新址落成,也是在这一年,大英图书馆开始通过光华书店恢复了中断长达20多年的中国书刊馆藏。《剑桥中国史》主编、90多岁的英国汉学泰斗鲁惟一说:“那时候只有在光华书店你才能买到中国书。《考古》每月发行一本,都是从光华书店来的。”

无独有偶,成立于1959年的美国中国书刊社也曾创下北美地区销售100多万本《毛主席语录》的纪录。在中美建交前,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也在这间书店。

创立者诺伊斯家族的第一代人早在1868年就踏上中国大地,创办了培英中学和广州第一所女子中学真光女校。他们的孙辈、出生于中国广州的亨利·诺伊斯,则为冷战中的美国带来了中国书刊。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想要了解到任何来自中国的客观消息,都会找中国书刊社。

亨利·诺伊斯之女妮可莱特·诺伊斯记得,中国书刊社刚成立时,她问父亲:“爸爸,我们什么时候能去中国呀?”父亲回答:“不知道,也许12年后?”1972年,父女俩真的去了中国。出发前,有人跟妮可莱特说:“你不应该去,他们会杀了你的!”

妮可莱特·诺伊斯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对今天的美国民众来说,中国仍然有些神秘,他们有必要多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有一次店里来了几个对中国一无所知的读者,看了会儿书后,说:‘原来那里的人跟我们一样啊!’”

2009年,巴黎凤凰书店的创始人雷吉斯·贝热隆辞世,葬礼很简单,也没有墓志铭。然而,一同下葬的一枚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勋章,透露了这位书店老板并不简单的故事。1964年中法建交,第二年,贝热隆就在巴黎街头办起了法国第一家海外华文书店凤凰书店。

凤凰书店曾一度身陷灾难。1980年,极右势力烧毁了书店,第二代经营者克莱尔在火海中面目全非。但凤凰书店在废墟上架起报箱,继续接受读者订单,向整个巴黎宣告:凤凰将涅重生。今天,在华语文学界,凤凰书店之名无人不晓,是否受邀在凤凰书店主讲过文化沙龙,成为检验某一华语作家是否可以在世界文学界代表中国发声的不成文标准。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作者: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