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讲述没有硝烟的抗战

2015-09-01 14:01 北京日报

打印 放大 缩小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而前晚(8月30日)在首都剧场首演的人艺原创新剧《故园》巧妙地将两者糅合在一起,在舞台上展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操着台湾腔的人艺演员看上去虽然没有《茶馆》里的茶客们自如,但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依然牵动着台下观众的心。

对北京人艺的舞台,许多观众都形成了讲述“京腔京韵京人京事”的固定印象。但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人艺却迈出了大胆的一步,不仅在舞台上首次出现了“台湾人”的身影,还在舞台上开启一段新的探索,在战争背景下开掘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不过,与今年涌现出来的众多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文艺作品不同,《故园》的故事不是围绕着战场展开,而是关注一个隐形的战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京城的台湾会馆里,一群躲避战乱来到北平的台湾人和普通的北平老百姓,一起并肩抵御日本人的文化侵略。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往日里总是操着京腔京韵的人艺演员们改说软糯糯的台湾腔,都让观众感觉很新鲜。

《故园》的故事揭开了一段大多数人都并不熟悉的历史。许多观众通过这部戏第一次了解到抗战时期的北京也有台湾人的身影活跃,为抗战胜利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更是第一次接触到拿着日本国民身份的台湾人在抗战期间所面临的尴尬境遇和他们复杂的心绪。剧中还涉及“五人上书”等内容,带领观众重新发现那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

在一部剧中既描写台湾人,又表现北平人,《故园》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最大亮点。饰演过《北京人》里的老太爷、《我这一辈子》中的“我”等角色的北京人艺实力派演员仇晓光,此番出演了剧中的北平人——石匠何长贵。塑造好这个说起话来有些粗声粗气,却满腹侠骨柔情的硬汉形象,在他看来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个人物最难把握的是身份的拿捏,多一分少一分都不行,要求有一个准确度。让观众从性格上去认识接受他,他不仅有着鲜明的个性,还有那个时代北京人身上特有的品质。”

台湾教书先生林文轩由北京人艺青年演员邹健扮演。他塑造过《甲子园》中地道的北京爷们儿金鑫、《天之骄子》中的曹丕等完全不同类型的角色,此次变身儒雅博学的台湾教书先生,操着一口台湾普通话,却毫无违和感,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人物的身份。至于剧中其他人物,无论是进步青年槐花、北平青年大宝、抗战英雄小龙,还是从北平流落台湾的郝淑贤、一众心怀故乡台湾的有为青年,均性格分明,让人印象深刻。

从《龙须沟》到《北街南院》《万家灯火》《小井胡同》,北京人艺有很多写小院的戏,这些戏在舞台上都力求写实,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力求真实,但这次这个小院却不太一样。演员们的表演是写实的,但小院却是写意的。导演唐烨希望用写意的手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舞台更为自由,从而营造精神家园的意象。以小见大,关注人的内心,是唐烨的戏剧理念,她对残酷的战争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方式,“没有刀枪,一样是在抵抗,这种无声的抵抗非常有力量。再大的主题都要由人来体现,我们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故园》的舞台叙述也让现实和回忆彼此穿插、虚实相间。剧中利用转台区分舞台空间,依靠表演支撑划分区域,让观众更加关注演员的表演。而剧中将台湾地区传统的歌仔戏作为回忆片段搬上舞台,同时运用京韵大鼓作为转场音乐,都让人对传统文化又多了一重关注。唐烨说,这些元素的加入是希望提醒人们,即使在和平年代,对文化传统的守护依然是一件不能被忽视的事,希望用这部戏唤起大家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守护。

该剧本轮演出将持续至9月5日,其中9月2日、3日休演。

责任编辑:张嘉玉  作者:牛春梅

猜你喜欢